-
日期: 2025-09-24 | 來源: 晚點LatePost | 有0人參與評論 | 字體: 小 中 大
朱哲清:第壹點是能給 AI 的都給 AI。只有面臨短期不能被 AI 解決的新崗位需求,我們才招人。
第贰點是盡量去中心化,避免金字塔式層級結構。小組織使用網狀結構更好,可以高效溝通協作。金字塔式組織的效率不高,因為管理者很難准確了解所有人的真實能力,從而做到人事匹配。AI 可以幫助創始人准確掌握每個人的優勢、精力分配情況並隨時調整任務。這時傳統管理層幾乎都可以省去。
第叁點是任務不要過度細節化,看板式的細分任務管理在以 AI 為核心的工程團隊裡並不適用,因為執行頻率太高。很多任務周期很短,任務分配要更抽象壹些,讓工程師發揮架構能力。企業不是讓工程師單純寫代碼,而是設計壹個功能的整體結構和實現路徑,再交給 AI 去具體執行。
晚點:這種新組織形態相比老的,有哪些沒變?
朱哲清:我覺得團隊信任更重要了。 AI 賦能下團隊產出是過去 3-5 倍, CEO 沒時間逐壹檢查所有人工作了,因此管理者需要判斷哪些事情必須檢查,哪些可以基於信任完全放手。
還有是團隊能力需要保持互補。能力近似時,兩個人容易同時做類似的事,不僅浪費時間,還容易起沖突。
晚點:Pokee AI 自己現在有多少人,怎麼協作的?
朱哲清:我們全職員工八個,還有幾個小崗位在招。
每天就壹個簡短的 stand-up,半小時能結束,流程很簡單:先確認並調整現有優先級,再按照優先級任務檢查負責人的進展,隨後依據任務間的依賴關系協調進展,最後每個人把第贰天要做的事情寫成抽象化的任務。整體協作邏輯和過往產品開發流程相似,但速度成倍提升,過往 5-10 天的工作量現在可以壹天做出來。
晚點:現在的協作中,你不太滿意的是什麼?
朱哲清:我最大的擔憂是,人多後組織容易產生 overlap(重合)。因為每個人的能力范圍都被 AI 工具放大了,原本做不了的活都能做,任務分配會出現重疊甚至踩踏。運營、設計這些職能可以獨立出去,但技術領域牽扯度太高很難劃分。
晚點:互相有職權重合壹定是壞事嗎?
朱哲清:我並不喜歡 overlap,曾經見過幾個 “賽馬型” 組織最後死得很慘,最後在公司層面被反噬。
晚點:Meta 的職能重疊挺多,你覺得 Meta 還能改嗎?
朱哲清:扎克伯格因為 AB 股制度對 Meta 有完全控制權,可以按照自己的意願塑造公司。關鍵看他想不想,以及想沒想清楚每個動作的長期影響。
晚點:創始人作 CEO 和職業經理人作 CEO 的區別是什麼?
朱哲清:職業經理人能預測職場環境下 2-3 步的人事與組織架構變化,並通過最優的市場和組織調整來完成管理,但壹般不主動開疆拓土、創造新功能或新產品。很難想象 Google 或 Microsoft 會突然冒出壹個 Reality Labs 或者 5000 人的 AI 團隊。
晚點: Meta 裡沒有職業經理人的角色嗎?
朱哲清:以前從 Google 過來的 Sheryl Sandberg 就是,她離開後就沒有職業經理人了。目前公司內部的 CPO、CTO、COO 這些核心崗位都是創始團隊擔任;新進的 Super Intelligence Lab 大多是投資人背景,他們更偏向創始人式的管理風格。所以現在沒有人會提醒小扎有哪些風險,讓他慢壹點。
晚點:接下來,你認為硅谷的人才競爭會如何發展?
朱哲清:目前資本市場和人才市場都很火熱,但明年可能會降溫。現在市場對 AI 的期望被抬得非常高,很多 VC 在年底會全面評估今年 AI 市場演進和各公司表現,明年叁月出結果。如果結果不及預期,資本市場就可能逐漸冷卻,人才市場也跟著冷卻。
晚點:資本市場用什麼指標衡量 AI 產品達到預期,廣告營收嗎?
朱哲清:最主要還是看 AI 產品的實際營收。
晚點:Meta 之前的財報提到廣告業務因為引入 AI 有了顯著提升,贰級市場很認可。不過這其中到底有多少是 LLM 帶來的,多少是過去的推薦系統優化的延續?
朱哲清:我認為絕大多數廣告收入和目前的 LLM 和 GenAI 關系還沒那麼大。資本市場與實際技術進展之間有壹些脫節,這種現象可能很危險。- 新聞來源於其它媒體,內容不代表本站立場!
-
原文鏈接
原文鏈接:
目前還沒有人發表評論, 大家都在期待您的高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