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日期: 2025-09-25 | 来源: 维舟 | 有0人参与评论 | 专栏: 英国 | 字体: 小 中 大
在英国的大学里,中国留学生在非欧盟学生中占到23%之多,除了上课和生活必需之外,如果自己不主动参与跨文化交流,那天天说汉语也都很平常,当然更可以随时在微信上和国内亲友聊天。对他们来说,只是肉身在英国,但并没有离开自己一贯熟悉的圈子。
8月,格拉斯哥大学里,不少中国留学生拍毕业照
讽刺的是,现在科技带来的便利,既方便了人们快速适应异国他乡的生活,却也更助推了这种圈子的封闭性:只要你想,真的可以一直活在舒适区里。
不像当年来到英国,连中国留学生都很少,周围没什么熟人,也没有互联网,和国内亲友联系很不便,只能尽可能适应在英国的生活;然而如今,在半真半假的调侃中,年轻一辈常抱怨英国不如在国内方便,他们不想离开自己的舒适区,甚至想去哪里玩都还是看小红书。
这当然会让一些人觉得自己好像“留了个假学”,因为你自己在心态上就没有真正“出国”。如果说以前出国留学好比把一个不会游泳的人扔到海里,被迫在扑腾中学会,那么现在就需要更主动积极的心态,毅然把随身的那个游泳圈扔掉,不然可能永远体会不到在大海里游泳是什么感觉。
能学到什么,取决于你自己
顺着这个思路,也就能理解为什么有那么多留学生抱怨在英国“学不到什么”了——和国内相比,英国的高等教育更强调自主驱动学习,如果你主动积极地去探求知识,那资源都是向你开放的,但如果你赖在自己的舒适区里,那也没人会耳提面命地逼着你去学,因为那本来就是你自己的事。
事实上,就算在国内,很多人上大学之后也会有这样的不适。我在厦门大学读书的第一年,课时很少,就天天去泡图书馆,当时同宿舍有位同学还羡慕地对我说:“你过得好充实。我就不知道干什么好,感觉在这一年,也没学到什么,心底里觉得对不起父母。”他其实一直是个好学生,但适应不了大学里的新节奏,苦闷之余又不知所措,天天就睡大觉。- 新闻来源于其它媒体,内容不代表本站立场!
-
原文链接
原文链接:
目前还没有人发表评论, 大家都在期待您的高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