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日期: 2025-09-25 | 來源: 北青網-北京青年報 | 有0人參與評論 | 字體: 小 中 大
父職缺席
暴力的代際傳遞
與母愛的復雜呈現相比,劇中父親角色幾乎整體處於“缺位”狀態。曲桐的父親在面對家庭沖突時,選擇沉默與逃避;郝美麗的父親根本未曾出現過;蘇牧凡的父親只會家暴酗酒,不僅毆打妻子,對年幼的孩子也是拳打腳踢。這種父職缺席不僅僅是物理意義上的“不在場”,更是在情感、道德和教育上的失責。
蘇牧凡在父親的暴力下長大,身心布滿傷痕,內心才會逐漸扭曲,因為自己從未被父母真正愛過,所以他也不會正確地愛別人,這也是為什麼他說自己愛曲桐,卻又對她施加控制與暴力的原因。而他對弟弟蘇牧心的嫉妒與傷害,在某種程度上也與父親在他心中投下的陰影有關。
劇集借由人物命運的交織,剖開了家庭關系中父職缺席與暴力代際傳遞所帶來的創傷,闡明了家庭教育絕非母親壹人之責,而是父母雙方必須共同承擔的系統性工程,因為任何壹方功能的缺失或角色的扭曲,都有可能引發家庭悲劇,甚至將家庭悲劇發展為社會罪案。
校園霸凌
受害者終成施暴者
《目之所及》的悲劇起源,可追溯至主角們高中同窗時所遭受的校園霸凌。郝美麗因轉學時的自我介紹遭到全班嘲笑,自尊受挫,心生怨恨。隨後壹場莫名的“選美比賽”進壹步激化了同學間的矛盾,她將同為校園霸凌受害者的曲桐視為仇敵,認定後者是壹切的根源。
面對霸凌,曲桐選擇隱忍,郝美麗走向偏執。高考失利的郝美麗在准備自殺時,誤將撐黃傘的人認成曲桐,沖動之下竟故意傷害了對方。此後為逃避責任,她遠走海外求學、工作。然而,當她在無意間看到曲桐與蘇牧心(實際是蘇牧凡)的合影後妒火中燒,毅然舍棄國外擁有的壹切回國,不惜介入曲桐的婚姻,搶奪所謂的“幸福”。郝美麗看似是霸凌的受害者,實則早已成為新的施暴者。
當年的校園霸凌,並非青春期的短暫陰影,而是郝美麗心中的壹根刺。這根刺不斷生長著。高考失敗、惡意報復、多次整容等壹系列極端行為,都是她長期未能愈合的內在創傷向外蔓延的悲劇性顯影。
劇中還回溯了郝美麗受害和受挫的經歷與扭曲的心理動機,讓觀眾在情感與道德上“陷入兩難”:既無法原諒郝美麗後來所作的惡,卻又不能否認她最初承受的痛。觀眾對蘇牧凡的唏噓,亦是如此。這種復雜的敘事倫理,正是該劇超越同類型懸疑劇的關鍵,讓觀眾看見暴力的循環往往始於受害者的迷失——在無人救贖的黑暗中,受害者完成了向施暴者的可悲轉化。
正如劇名所示:“目之所及,未必為真;但心之所感,卻值得深究。”該劇借助懸疑外殼觸及了家庭暴力、教育扭曲、校園霸凌等社會問題,揭示出真正的悲劇並非單壹凶手所致,而是多種因素共同導向的結果。這為國產懸疑劇開辟了新的創作路徑,讓懸疑類型的創作不再依賴“大尺度”與“強反轉”,而是以“人的故事”為本,聚焦痛苦與救贖,用溫度和深度取代感官刺激,讓懸疑劇不僅可以燒腦,更能走心。- 新聞來源於其它媒體,內容不代表本站立場!
-
原文鏈接
原文鏈接:
目前還沒有人發表評論, 大家都在期待您的高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