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_NEWSDATE: 2025-09-25 | News by: 情感大头说说 | 有0人参与评论 | _FONTSIZE: _FONT_SMALL _FONT_MEDIUM _FONT_LARGE
如今他的办公室里,摆着两样“宝贝”:学生送的“厚德载物”书法,和一本页边写满批注的《三国演义》剧本。他把演刘备的经验全揉进了教学:表演系开《三国文化研究》课,不是让学生背剧情,而是教他们从历史人物里挖“角色逻辑”;舞蹈专业加了戏曲身段训练,因为“好的表演,肢体比台词更会说话”;甚至开了“应急应变实践课”,把当年偷玉米被抓的经历当案例,教学生“遇事别慌,先想办法”。
在当下影视教育动辄追求“造星速成”的浮躁风气里,孙彦军的办学路堪称“逆行者”操作:表演系每年只招80人,实行“导师终身制”,要求授课老师必须有十年以上一线实战经验;不鼓励学生跑综艺、接烂戏,反倒逼着他们“每年至少排3部话剧,把基本功砸扎实”。
起初不少人质疑“太保守”,但事实给出了答案:学校已从单一艺术院校发展为拥有40多个专业的“艺工融通”院校,师生作品多次登上央视春晚,还深度参与乡村振兴与地方文化建设。更亮眼的是,毕业生连续五年在横店影视城就业率稳居前三,用人单位普遍反馈“亚视出来的学生不浮躁,懂琢磨角色,能扛事”。2023届毕业典礼上,孙彦军看着台下学生,哽咽着说:“你们当初像‘阿斗’一样懵懂,我不想你们被贴标签,只想把你们托举成能扛事的‘真龙’!”台下瞬间响起齐声回应:“您才是我们的‘皇叔’!”
角色和解:读懂刘备,更懂育人真谛
开学典礼上,孙彦军手里攥着张边角磨卷的剧本摘页,上面是当年王扶林跟他说的话:“刘备的眼泪不是装的,是疼出来的。”他指着批注笑:“那时候不懂,现在才算真吃透了。”有新生大声问:“校长,您现在喜欢刘备了吗?”他抬手比了个心:“演了三年,骂了三年,现在再看,他更像个老伙计——我懂了他的难,也敬他的韧。”
这份跨越三十余年的角色和解,实则是一位艺人对职业、对人生的深度通透。如今在校园里,学生们不爱叫他“孙校长”,反倒亲昵地喊“刘皇叔”。他常扎进学生堆:食堂里听他们聊排戏的烦恼,操场上帮着分析角色情绪,有学生失恋哭着找他,他就用“刘备丢荆州仍能重振旗鼓”的故事开导:“人生哪能没坎?扛过去就是成长。”给学生签名时,他总写下“好好演戏,先学做人”,字迹一笔一画,透着股踏实劲儿。
“演戏和育人,本质上是一回事。”孙彦军曾在采访里说,“刘备能聚起关张诸葛,不是靠‘仁义’的标签,是靠懂人心;当校长也一样,得知道学生缺什么、要什么。”他不希望学生只模仿《三国》角色,而是要从历史里学“担当、责任和格局”,还特意给新生提了三点建议:专注、自觉、自信。
站在德庆新校区的银杏树下,看着飘落的黄叶和奔跑的学生,孙彦军感慨:“角色会落幕,但较真和坚持能管一辈子。”从荧屏“皇叔”到职教校长,他用二十五年坚守给出了答案:影视圈不缺转瞬即逝的流量,缺的是沉下心磨角色的演员;教育圈不缺花哨的课程,缺的是肯用真心育人才的师者。
在流量迭代比翻书还快的影视圈,孙彦军的故事像一面镜子——既照见了老一辈艺人“戏比天大”的职业敬畏,也戳破了当下“流量至上”的教育迷思。比起教学生“怎么红”,教会他们“怎么立住人”,才是更长远的真本事。这份“不应付”的匠心,正是流量时代最珍贵的底色。
互动话题:你记忆里孙彦军版刘备最打动人的镜头,是“三顾茅庐”的恳切还是“白帝城托孤”的沉重?生活中有没有过“一开始抗拒,最后却从中收获成长”的经历?欢迎在评论区分享你的故事~- 新闻来源于其它媒体,内容不代表本站立场!
-
原文链接
原文链接:
目前还没有人发表评论, 大家都在期待您的高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