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日期: 2025-09-26 | 來源: 星野垂平 | 有2人參與評論 | 字體: 小 中 大
“美國再亂,我也不會回中國。”這句話,放在任何壹個中國培養的世界級天才身上,都足夠炸裂。可偏偏,這話就出自尹希之口。
壹個8歲自學微積分、12歲高考進中科大少年班、18歲被哈佛全獎錄取、31歲成為哈佛最年輕正教授的“天之驕子”。
本應是國人驕傲的他,最終卻選擇留在美國、加入美國國籍。不少人憤怒甚至指責“忘恩負義”,可也有人理解他的選擇。按理說,國家為他鋪好了最寬的路,他卻繞開歸途,走進了異國的實驗室。
這場關於家國與個人、理想與歸屬的抉擇,注定不會有標准答案。尹希的故事,遠比壹句“科研無國界”復雜得多。這樣的選擇,你敢嗎?
1983年12月,尹希出生在湖南株洲的壹個高知家庭。父母都畢業於中國地質大學,家裡書架上堆滿了各種科技、文學與哲學書籍。別人家的孩子在操場踢毽子,他卻喜歡抱著厚重的數理教材鑽研。
小學贰年級,他已經能默寫微積分公式。母親壹邊無奈地搖頭,壹邊忍不住偷偷自豪:“誰家孩子能對著黑板推導牛頓第贰定律?”9歲半,他考入北京八中智力超常班,在高手如雲的環境裡依然成績拔尖。
12歲那年,高考572分,被中科大少年班破格錄取,成為當年最年輕的新生。少年班的伍年,成績門門90分以上,年年獎學金,從物理、數學到心理素質、身體素質,樣樣不落。
老師說他“驕傲得不像話”,同學說他“不合群”,他只淡淡回應:“我都記在腦子裡了,為什麼還要寫在紙上?”興趣,是他唯壹的驅動力。他說:“喜歡物理,因為它能解釋世界。”
真正的轉折,發生在2001年。那壹年,尹希順利完成了中科大伍年制本科學業。不到18歲的他,拿到哈佛、MIT、普林斯頓的全額獎學金錄取。
哈佛物理系的錄取信寄到家裡的那天,是2001年7月的壹個雨夜,尹希父母說:“去吧,去世界最頂尖的地方看看。”可他心裡想的只有壹件事,哪裡的物理研究最前沿?在哈佛,他繼續“開掛”,伍年內拿下物理學博士。
2006年,哈佛甚至破例允許他留校做博士後。2008年,24歲的尹希成為哈佛物理系助理教授,壹路高歌猛進。2015年,32歲的他晉升為哈佛大學正教授,創造歷史。
那年秋天,哈佛高能理論組的公告只有短短壹句:“祝賀尹希晉升正教授。按理說,這樣的人才,國家自然不會放任他飄在海外。可就在所有人以為他會衣錦還鄉的時候,尹希卻做出了意想不到的決定。
32歲那年,尹希正式加入美國國籍。消息傳回國內,輿論瞬間沸騰。有人說他“吃著中國的飯砸中國的鍋”,有人說“科研無國界,哪裡發展好去哪裡”,還有人痛心疾首:“國家辛辛苦苦栽培你,你卻投身他國。”
面對質疑,尹希的回應很克制,只說:“科學無國界。”他沒有反擊、沒有辯解,只是坦言:“美國同行密度高,討論效率高,基礎研究寬容度高,經費申請透明,評價體系關注質量。”
在美國,他可以專心做研究,凌晨叁點的實驗室裡依然燈火通明,隨時都有人討論公式。“搞科研,最怕的不是沒錢,是沒人敢說不同意見。”反觀國內,科研氛圍、資源分配、學術自由,的確還難以與美國比肩。
2020年美國社會動蕩、疫情肆虐,尹希依然選擇留下。他說:“在美國,我能做自己想做的科學。”可回憶起小時候中國實驗室的味道,他還是會愣神。那種熟悉的化學品氣息,只有中國的實驗室才有。只是如今,他已活成了“這般姿態”。- 新聞來源於其它媒體,內容不代表本站立場!
-
原文鏈接
原文鏈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