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日期: 2025-09-26 | 來源: 星野垂平 | 有2人參與評論 | 字體: 小 中 大
2025年,尹希42歲,依然是哈佛大學物理系最年輕的正教授之壹。在波士頓的家裡,有妻子、有孩子,生活安穩。每天泡在哈佛實驗樓裡,壹杯咖啡、幾個公式,常常熬到天亮。穿著普通,頭發烏黑,看不出壹點教授的刻板形象。
偶爾回國,也只是參加學術會議,更多時間都在研究弦理論。國內網友的不滿不是沒有道理。畢竟,尹希壹路享受著國家最優質的教育資源,最後卻為別國科研添磚加瓦。
可現實就是這樣,這些年,清華、北大、中科大等名校的“天才少年”太多都留在海外。據統計,國家公費留學歸國率不到15%。“中國雞下的蛋,最終歸了國外。”這話雖扎心,卻是事實。命運路口,每個人都沒有標准答案。
不是每個人都能成為尹希,也不是每個人都能承受他這壹路的孤獨。他沒有辯解,也沒有後悔,只是堅持“做自己想做的科學”。這其中的深層考量,外人恐怕永遠難以感同身受。
如今的尹希,依然站在世界物理研究的最前沿。他沒有忘記中國的起點,也沒有在美國失去自我。科研的路,他走得極為孤獨,也極為堅定。可那句“美國再亂,也不會回中國”,始終扎在許多國人心裡。
生活從來不是只有壹種答案,真正的選擇,不在於別人怎麼看,而在於自己能否承受得起代價。也許你無法理解尹希的選擇,也許你會為國家人才流失感到痛心。但時間會證明,歲月會告訴我們,真正讓人才留下的,不是道德裹挾,而是環境和尊重。畢竟,誰不希望,未來有壹天,最優秀的人才,無論身在何處,都能心無旁騖地實現自己的科研理想。你怎麼看?- 新聞來源於其它媒體,內容不代表本站立場!
-
原文鏈接
原文鏈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