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日期: 2025-09-26 | 来源: 情感桥 | 有0人参与评论 | 字体: 小 中 大
但这些在魏永康的身上通通都没有,悲剧也即将出现。
母亲的溺爱与严苛
魏永康17岁被中科院招录,未来可期,可仅仅过了3年,他就被劝退了。
原因是他的自理能力太差,甚至可以说,几乎完全没有自理能力。不爱洗澡、不会洗衣服、宿舍里也是乱得像养了一窝大公鸡。
他的母亲也因为这事,咒骂“恨不得他死掉”。因为儿子被劝退,她感觉很丢人,当初无数人祝贺自己有一个天才儿子,如今变成了讥讽。
为什么会这样?这就要再回到魏永康小时候了。
曾雪梅认为,儿子全部的时间就应该都用在学习上。洗衣服、洗澡甚至是吃饭,都不用他管,全都自己负责。
长期衣来伸手,饭来张口的日子,让魏永康根本没意识到——人要有独立和自理的能力。
13岁他上大学,曾雪梅不放心,在那所学校里找工作陪读。如果在这个时候培养魏永康的自理能力,尚有一线生机。
但曾雪梅仍然选择无微不至地伺候孩子,而孩子省下来的时间,还是得学习。
在电视剧《鸣龙少年》中就有这样的角色,没有母亲的帮助,他甚至会尿裤子。
这算得上是溺爱吗?我觉得大部分的溺爱,重点在“爱”。
而曾雪梅的溺爱,重点在“溺”。
她不是怕孩子累,她只是要把孩子的头按在学海里。
这是严要求带来的“溺”爱。而最终的结果就是,剥夺了孩子实践的机会,也弱化了对方的责任意识。
症状就是,依赖母亲,抗挫能力差,失去行为能力,遇事无法意识到“我自己也能解决”。
心理学认为,长此以往,人会变得缺乏勇气,变得懦弱。正是这一点,间接导致魏永康的离世。
孩子不是父母理想的牺牲品
被中科院劝退之后,魏永康也终于在羞耻中觉醒了自我意识。开始自行锻炼自理能力,像个“正常人”。
在“心理出生理论”看来,这是人为了适应社会提出的多元化需求,自主建立新的认知模式,算得上是好事。
可他母亲却不认为这样是好事,反而因为他失去学习机会抱怨道:“你怎么不去死啊?”
在这种压力下,魏永康归来后仍要学习。不过好在,他建立了新的认知,后来不仅走重考了大学,还娶妻生子,过上了正常的生活。
然而他38岁那年,却因为压力太大而猝死。为什么?
因为他的认知固化,即便再努力,也无法对世界再有正确的认识。
也因为他缺乏自理能力,懦弱无能,工作和生活上的一些小问题都让他畏之如虎。这种疲惫长此以往的累积,是一定会让他崩溃的。
所以作为家长一定要牢记——不要把你想过的人生,硬生生绑架在孩子身上。他们不是你的“新生命”。
现代家长容易陷入“灾难化思维”,认为只要孩子不进步,就会被人踩在脚底下;
所以他们会不论青红皂白,给孩子报各种课外补习班,也不去倾听孩子的意见。- 新闻来源于其它媒体,内容不代表本站立场!
-
原文链接
原文链接:
目前还没有人发表评论, 大家都在期待您的高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