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日期: 2025-09-27 | 來源: 遠光燈 | 有0人參與評論 | 字體: 小 中 大
台風沒能阻擋奇瑞如期上市的腳步。9月25日,伴隨著董事長尹同躍與蕪湖市委書記寧波在蕪湖共同敲響鍾聲,奇瑞汽車終於走過20余年的曲折IPO之路,成功登陸港交所。
作為今年以來全球最大規模的車企IPO,奇瑞汽車的H股發售價最終落在區間上限的30.75港元,全球發售約2.97億股,公開發售認購倍數為308.18倍,國際發售認購倍數為11.61倍。扣除發行應付上市費用後,此次上市為奇瑞帶來了88.8億港元(約合81.4億人民幣)的募資淨額。
上市首日,奇瑞汽車收盤價31.92港元,漲3.80%,盤中壹度漲超10%,市值最高超過2000億港元;第贰天繼續維持漲勢,截至發稿漲3.07%。對於壹家在資本市場門外徘徊已久的企業而言,這壹刻的平穩落地,已是夙願達成。而對於尹同躍,成功在國企董事長退休慣例年紀的前夕推動企業上市,也堪稱圓滿。
作為國內絕對的頭部車企奇瑞為何在上市路上延宕了這麼多年?在鍾聲之後,這家年營收已超千億、出口量冠絕中國的汽車巨頭,又將駛向何方?
“非典型國企”奇瑞20年上市路
伴隨奇瑞上市進程的壹個最新問題是,奇瑞汽車究竟是壹家什麼性質的企業?
它的單壹最大股東是蕪湖投資控股,後者在其上市後擁有20.08%的股份。但與大多數人印象相悖的是,奇瑞汽車在招股書中明確寫道:於最後實際可行日期,我們共有22名股東,股權結構分散,包括若幹國有企業……根據《企業國有資產交易監督管理辦法》,本公司並非當中所界定的國有企業、國有控股企業或國有實際控制企業。
這與大多數人的固有印象不符。從1997年由地方財政出資成立的前身,到當地主政官員兼任初代董事長,奇瑞的誕生帶著毋庸置疑的地方國企烙印。但在之後的贰拾多年中,為求生存與發展,奇瑞經歷了復雜的股權演變史。
2001年,為了獲得壹張寶貴的轎車生產“准生證”,奇瑞將20%的股份劃給了上汽集團。上汽彼時提出了“不投資、不參與管理、不承擔債務、不分紅”的“肆不”要求,並在2003年決定退出奇瑞。
2004年,奇瑞為了上市開啟了股份制改造,安徽省創新投資有限公司、安徽省投資集團有限責任公司、安徽國元控股集團有限責任公司、蕪湖市建設投資有限公司、蕪湖經濟技術開發區建設總公司共同持有奇瑞80%的股份,上汽集團退出的20%幹股按比例分配給現有幾大股東。
同時,奇瑞開始推動管理層持股。招股書顯示,奇瑞於2004年12月成立瑞創作為管理層和主要科技人員使用的股權激勵平台,所有股東按持股比例向瑞創轉讓合計16.17%的股權。
奇瑞推動管理層持股,除了上市改制的必經流程外,留住人才或也是原因之壹。2004年對於奇瑞而言是生死攸關的壹年:“紅頂商人”爭議讓奇瑞陷入危機,僅8萬余台的年銷量遠低於目標,上汽的退出引發人心動蕩,與通用的知識產權官司更令奇瑞進壹步承壓。
3年後,時任奇瑞銷售公司副總經理、如今已成為蔚來汽車聯合創始人的秦力洪曾回憶道,2004年底,奇瑞汽車價格體系已經混亂,經銷商互相殺價,大家無利可圖,“奇瑞幾乎到了崩潰的邊緣,離死只差壹步”。
壹邊是經營艱難的時局,另壹邊,汽車企業研發周期長、成本高,前期需要大量投入,奇瑞只能“勒緊腰帶”過日子。尹同躍曾在2005年的自研發動機ACTECO品牌發布會上提道:“發動機首期10億、全部30億的投入,按賣車利潤計提在當時是不夠的。我們靠的是股東支持,5年不分紅……骨幹們100萬的年薪也不要。”此時,獲得壹個上市融資的渠道,以及給予管理層激勵的通道,都顯得尤為必要。
2007年8月,尹同躍在接受采訪時表示,奇瑞汽車改制工作很快將結束,希望大家都來買奇瑞的股票。
同年年末,奇瑞汽車開始首輪外部融資。蕪湖瑞創以貨幣資金增資9.92億元,上海同華動力創業投資中心(有限合伙) 和上海湖山投資中心(有限合伙) 分別增資1.13億元。2008年3月,奇瑞汽車完成股份制改造,繼而向證監會提交了上市材料。
壹切似乎萬事俱備只欠東風。彼時尹同躍稱,作為自主品牌,奇瑞希望在國內A股上市,但不能賤賣,希望在股市恢復到4000點左右再擇機上市,最晚2008年年底前就會上市。然而,金融危機很快爆發,奇瑞當年營業利潤從上年的11.3億元暴跌至-1.94億元,依賴於4.7億元政府補貼才盈利轉正,上市計劃也就此擱置。
盡管沒有上市,但奇瑞彼時在資本市場中頗受追捧。僅2009年壹年,奇瑞汽車就籌得40余億元。其中,渤海產業投資基金管理有限公司、中國華融資產管理公司等PE以每股3元向奇瑞增資14.4億元,大連汽車工業投資有限公司和開封新區基礎設施建設投資有限公司以每股13元分別向奇瑞增資13億元。- 新聞來源於其它媒體,內容不代表本站立場!
-
原文鏈接
原文鏈接:
目前還沒有人發表評論, 大家都在期待您的高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