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日期: 2025-09-28 | 來源: 遠見雜志 | 有0人參與評論 | 字體: 小 中 大
日本著名漫畫《航海王》中的“草帽海賊團”旗幟,最近已從虛構的冒險故事中走出來,成為全球Z世代抗議者表達不滿與希望的有力符號,象徵著新壹代年輕人如何利用流行文化,以壹種獨特且高效的方式,來表達他們的異議,挑戰腐敗與不公。
從巴黎的廣場到紐約的街頭、從印尼雅加達的繁忙都會到尼泊爾加德滿都的古老皇宮,壹面帶有詭異微笑的骷髏旗幟正在成為全球青年世代團結壹致的象徵。
這面印有戴著紅色條紋草帽骷髏頭的黑色旗幟,並非來自任何政治組織或意識形態,而是源自於壹部備受全球數百萬人喜愛的日本動漫《航海王》。
《The Conversation》報導,這面旗幟在世界各地的抗議浪潮中頻繁出現,象徵著Z世代正在以壹種前所未有的方式,將流行文化符號轉化為對現實世界不公義的強烈抗議。
這股席卷全球的文化運動,不僅反映了動漫的巨大影響力,更揭示了當代青年如何透過數位工具和共同的文化符號,跨越國界、語言和政治體系的鴻溝,建立起壹個全新的、充滿活力的反抗網絡。
從冒險故事到政治符號
在《航海王》這部長達近30年的史詩故事中,主角蒙其·D·魯夫和他的伙伴“草帽海賊團”在廣袤的海洋中航行,他們的目標是尋找傳說中的寶藏“One Piece”,並挑戰壹個統治著世界的腐敗政府。
對粉絲來說,這面海賊旗不僅僅是壹個虛構海賊團的標志,它代表著壹種不屈不撓的精神、對自由的堅定追求,以及面對巨大權力時的反抗決心。
魯夫超乎常理的橡膠能力,也成為了年輕壹代在艱困環境中保持韌性的有力比喻,當抗議者高舉這面旗幟時,他們並非在進行壹場扮家家酒式的游戲,而是在引用壹個數百萬人都能理解的共同敘事,將魯夫的冒險精神與自身的政治困境緊密相連。
其實旗幟的政治生命並非壹夜之間誕生。早在2023年,它就已在印尼和紐約的支持巴勒斯坦示威中零星出現,但直到2025年8月印尼爆發的大規模抗議活動中,這面旗幟才真正成為壹股政治力量。
當時,抗議者對政府官員每月3000美元的住房津貼表達強烈不滿,而當局對這面旗幟的強硬反應,將其視為“對國家統壹的威脅”,反而讓它得到了更多關注,無意中放大了它所代表的反抗訊息,這種官方的鎮壓行為,反倒證實了這面旗幟的強大力量,並促使它迅速在其他地區傳播開來。
在《航海王》這部長達近30年的史詩故事中,主角蒙其·D·魯夫和他的伙伴“草帽海賊團”在廣袤的海洋中航行。取自X@Eiichiro_Staff
數位時代的共通語言:網絡化公眾的崛起
《航海王》旗幟跨越國界的驚人速度,也深刻反映Z世代作為“數位原生代”的獨特屬性。
《The Conversation》提到,這代人是第壹批完全在網絡環境長大,並沉浸在迷因、動漫和全球娛樂中的群體,他們的政治溝通,不再依賴傳統的組織和正式管道,而是透過學者所稱的“網絡化公眾”(networked publics)進行,也就是壹個在數位平台上自發形成,並采取行動的社群。
在這種模式下,團結無需仰賴政黨成員或共同的意識形態,而是建立在共享的文化符號之上,包括壹個迷因、壹個手勢或壹面旗幟,就可以立即跨越語言、宗教或地理的鴻溝傳達意義。
社群媒體平台,如 TikTok 和 Instagram,則為這種連結提供無與倫比的速度和廣度。
例如,印尼抗議者揮舞旗幟的視頻被剪輯並迅速分享,當這個符號在尼泊爾的抗議中出現時,它已承載來自遙遠國度的反抗光環,讓尼泊爾青年在面對青年失業與政治世家財富時,能即刻感受到全球同伴的存在與支持。
不僅是模仿,更是現實的縮影
值得注意的是,這種現象並非簡單的模仿,盡管源自同壹個文化符號,這面旗幟在每個國家,都與當地的具體抗爭緊密結合。例如,在尼泊爾,它與青年失業率超過20%和政治精英炫富的不滿情緒掛鉤;在印尼,它反映了在腐敗背景下,年輕人對“空洞的愛國儀式”感到幻滅。
這面旗幟就像壹個“開源代碼”,可以在當地進行調整,同時保持其在世界范圍內的可識別性。
這種將虛構文化轉化為現實政治工具的現象,也體現在其他全球運動中。例如,在智利和黎巴嫩的示威中,抗議者佩戴“小丑”(Joker)面具,作為對腐敗和不平等憤怒的視覺簡寫;在泰國,示威者將兒童動漫《哈姆太郎》的主題曲改編,用來嘲諷政治領袖。
這些例子都證明,在壹個混合媒體的環境中,粉絲圈的符號可獲得巨大的力量,它們容易辨識、改編,並能對抗國家的鎮壓,因為它們的文化背景,使其難以被簡單地定義為叛國。
南加州大學媒體學者詹金斯(Henry Jenkins)認為,這面旗幟的流行,反映Z世代的成長過程,已深深沉浸在流行文化中,而這些文化成了他們公民想像力的燃料。他解釋,現在的年輕人,正運用流行文化的詞匯在全球進行政治抗爭,而《航海王》旗幟正好完美契合,在他看來,這是壹個至關重要的符號,它既充滿活力又有趣,對那些反抗政府的人來說,壹個來自虛構海賊的旗幟,正是可以團結人心的絕佳象徵,這也正是為何它能成為動員學生、傳播不滿情緒的基礎。
新加坡國立大學的傳播與新媒體系主任娜塔莉(Natalie Pang)則指出,《航海王》旗幟對廣大的年輕粉絲群體具有“即時辨識性”,使其自然而然成為抗議活動的符號。她認為,這種共鳴強烈驅動了旗幟的使用,並讓它在不同情境下,成為壹種團結的象徵,讓年輕人能為了共同的事業聚集在壹起,並在他們認為的不公與腐敗面前互相支持。
《The Conversation》分析,《航海王》海賊旗從亞洲到歐洲,清楚表明異議的語法已走向全球化,對當今的年輕抗議者來說,文化和政治密不可分,數位化原生性造就了壹代人,他們可以輕易透過迷因、符號和文化參照來表達不滿,這些工具可以輕易跨越國界。
當印尼雅加達、尼泊爾加德滿都或菲律賓馬尼拉的抗議者揮舞著《航海王》的海賊旗時,他們不是在玩鬧,而是在將壹個文化偶像轉變成壹個活生生的反抗標志,向世界宣告他們的世代已經覺醒,並准備好為自己的未來奮戰。- 新聞來源於其它媒體,內容不代表本站立場!
-
原文鏈接
原文鏈接:
目前還沒有人發表評論, 大家都在期待您的高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