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日期: 2025-09-29 | 来源: 环球杂志 | 有0人参与评论 | 专栏: 安倍 | 字体: 小 中 大
1993年便踏足政坛的高市早苗,拥有优秀的政治履历。但在众多政治资本中,最引人注目的是她“安倍女孩”的政治标签。这一语道破了她的政策特点,即高市与日本已故前首相安倍晋三在政治理念上具有高度一致性,包括坚持保守主义的政治理念、对华采取强硬态度、延续“安倍经济学”等等。安倍多次称赞她为“保守派之星”,显示他的认可。
高市的政治能力是其获得安倍青睐的核心,但她的女性身份助力她走向政治中心。安倍执政期间曾推行“女性活跃”政策。这是“安倍经济学”的重要组成部分,意在通过提升女性在政治和经济领域的参与度应对劳动力短缺,促进经济增长。该政策虽然一定程度上提升了日本女性就业率,改善了工作环境,但未能从根本上缩小性别差距,女性仅被视为经济工具。
得益于安倍女性政策的出台,媒体和公众对女性政治赋权的关注度普遍增加,这为女性成长营造了积极氛围。安倍曾表示,高市早苗的政治信条和女性身份具有被宣传的价值。这使得高市成为自民党内首位担任政调会长和总务大臣的女性。这些“第一”,加速放大了女性在日本政坛的符号化意义。
然而,改变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厚植于日本历史中的传统观念长期塑造了社会对两性角色的认知,并持续影响着现代日本社会结构。在日本,大部分女性被禁锢在“家”制度之中。受教育时,要面对专业选择上的性别固化;劳动中,要面临职场歧视和显着的薪酬差距;婚后要扮演“贤妻良母”和“专业主妇”的角色,承担不成比例的家务和育儿责任。更重要的是,日本政府的政策往往停留在口号和非强制性目标上,至今没有一部全面的、禁止一切形式性别歧视的法律,也没有一个独立的国家机构来处理相关申诉,这在法律保护的底线上留存了巨大漏洞。种种问题在反复相互纠葛,形成了日本社会中的“厌男”“厌女”对立现象。
反映在日本政治选举中,就隐匿着一堵由社会性别偏见筑起的“看不见的墙”。近年来的学术讨论将这个现象称为“偏好-期待”差距。这是指选民的偏好(如支持女性)与他们对候选人的当选期望之间可能存在差距。选民一方面认为女性与男性候选人同样重要甚至更具吸引力,但又顾虑女性当选的可能性较低,因此为了不浪费“选票”,更倾向于支持那些胜出概率高的人,而非符合自己“偏好”的人。这就使选票结果出现“战略性差别”,从而影响到女性的最终当选。
这面“看不见的墙”并非日本独有。在美国,共和党选民倾向于支持男性,民主党选民更支持女性。在欧洲的多党制政体中,性别偏见也因党派而异。比如荷兰的左翼绿色政党更支持女性,民粹右翼政党倾向于男性。
考虑到这种情形,高市的女性身份既是她的先天优势,也成为了她不得不面对的挑战。
复杂的性别议题
一个更值得深思的问题是,假使高市冲破性别天花板,如愿成为日本首位女首相,她会为广大日本女性带来多少明显的变化呢?
尽管高市以女性政治家身份在日本政坛中取得了一定成就,她本人也曾立志以英国前首相撒切尔夫人为榜样,成为“日本版铁娘子”,但她在性别平等领域却表现出鲜明的保守倾向,与其女性身份形成强烈反差。
首先,高市坚持传统的性别角色分工。她坚决反对选择性夫妇别姓制度立法。这一政策允许已婚夫妇在婚后保留各自姓氏,在日本社会,特别是年轻一代中已获得较高认同。高市认为,这将破坏传统家庭结构和社会秩序。
其次,高市只是有限度地支持女性权益。高市支持为职业女性提供育儿补贴,帮助女性平衡工作与家庭。这被认为是高市在性别议题上为数不多的进步主张之一。然而这一立场更多地是出于经济的实用性考量。在更广泛的性别议题上,高市通常保持沉默。她很少在公开场合主动提及性别平等问题,也缺乏推动相关改革的主动性。日本学者古谷经衡指出,高市的表现是为巩固其在党内的保守派支持基础。
可见,日本女性政治赋权的提升仍将有一个漫长的过程。其间,性别主导、欧美政治氛围浓厚的“身份政治”特征却已初露端倪。更大的问题则是,一旦过分强调性别差异,有可能引发性别对立,造成社会深度分裂。而在当前高市早苗竞争党总裁的过程中,性别身份也已成为双刃剑,由种种固有偏见长期铸就的藩篱仍待打破,更加良性、健康、包容、和谐的性别关系和真正的社会公平的实现任重道远。(作者系中国社会科学院日本研究所助理研究员)- 新闻来源于其它媒体,内容不代表本站立场!
-
原文链接
原文链接:
目前还没有人发表评论, 大家都在期待您的高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