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日期: 2025-09-29 | 來源: 環球雜志 | 有0人參與評論 | 專欄: 安倍 | 字體: 小 中 大
1993年便踏足政壇的高市早苗,擁有優秀的政治履歷。但在眾多政治資本中,最引人注目的是她“安倍女孩”的政治標簽。這壹語道破了她的政策特點,即高市與日本已故前首相安倍晉叁在政治理念上具有高度壹致性,包括堅持保守主義的政治理念、對華采取強硬態度、延續“安倍經濟學”等等。安倍多次稱贊她為“保守派之星”,顯示他的認可。
高市的政治能力是其獲得安倍青睞的核心,但她的女性身份助力她走向政治中心。安倍執政期間曾推行“女性活躍”政策。這是“安倍經濟學”的重要組成部分,意在通過提升女性在政治和經濟領域的參與度應對勞動力短缺,促進經濟增長。該政策雖然壹定程度上提升了日本女性就業率,改善了工作環境,但未能從根本上縮小性別差距,女性僅被視為經濟工具。
得益於安倍女性政策的出台,媒體和公眾對女性政治賦權的關注度普遍增加,這為女性成長營造了積極氛圍。安倍曾表示,高市早苗的政治信條和女性身份具有被宣傳的價值。這使得高市成為自民黨內首位擔任政調會長和總務大臣的女性。這些“第壹”,加速放大了女性在日本政壇的符號化意義。
然而,改變不是壹件容易的事情。厚植於日本歷史中的傳統觀念長期塑造了社會對兩性角色的認知,並持續影響著現代日本社會結構。在日本,大部分女性被禁錮在“家”制度之中。受教育時,要面對專業選擇上的性別固化;勞動中,要面臨職場歧視和顯著的薪酬差距;婚後要扮演“賢妻良母”和“專業主婦”的角色,承擔不成比例的家務和育兒責任。更重要的是,日本政府的政策往往停留在口號和非強制性目標上,至今沒有壹部全面的、禁止壹切形式性別歧視的法律,也沒有壹個獨立的國家機構來處理相關申訴,這在法律保護的底線上留存了巨大漏洞。種種問題在反復相互糾葛,形成了日本社會中的“厭男”“厭女”對立現象。
反映在日本政治選舉中,就隱匿著壹堵由社會性別偏見築起的“看不見的牆”。近年來的學術討論將這個現象稱為“偏好-期待”差距。這是指選民的偏好(如支持女性)與他們對候選人的當選期望之間可能存在差距。選民壹方面認為女性與男性候選人同樣重要甚至更具吸引力,但又顧慮女性當選的可能性較低,因此為了不浪費“選票”,更傾向於支持那些勝出概率高的人,而非符合自己“偏好”的人。這就使選票結果出現“戰略性差別”,從而影響到女性的最終當選。
這面“看不見的牆”並非日本獨有。在美國,共和黨選民傾向於支持男性,民主黨選民更支持女性。在歐洲的多黨制政體中,性別偏見也因黨派而異。比如荷蘭的左翼綠色政黨更支持女性,民粹右翼政黨傾向於男性。
考慮到這種情形,高市的女性身份既是她的先天優勢,也成為了她不得不面對的挑戰。
復雜的性別議題
壹個更值得深思的問題是,假使高市沖破性別天花板,如願成為日本首位女首相,她會為廣大日本女性帶來多少明顯的變化呢?
盡管高市以女性政治家身份在日本政壇中取得了壹定成就,她本人也曾立志以英國前首相撒切爾夫人為榜樣,成為“日本版鐵娘子”,但她在性別平等領域卻表現出鮮明的保守傾向,與其女性身份形成強烈反差。
首先,高市堅持傳統的性別角色分工。她堅決反對選擇性夫婦別姓制度立法。這壹政策允許已婚夫婦在婚後保留各自姓氏,在日本社會,特別是年輕壹代中已獲得較高認同。高市認為,這將破壞傳統家庭結構和社會秩序。
其次,高市只是有限度地支持女性權益。高市支持為職業女性提供育兒補貼,幫助女性平衡工作與家庭。這被認為是高市在性別議題上為數不多的進步主張之壹。然而這壹立場更多地是出於經濟的實用性考量。在更廣泛的性別議題上,高市通常保持沉默。她很少在公開場合主動提及性別平等問題,也缺乏推動相關改革的主動性。日本學者古谷經衡指出,高市的表現是為鞏固其在黨內的保守派支持基礎。
可見,日本女性政治賦權的提升仍將有壹個漫長的過程。其間,性別主導、歐美政治氛圍濃厚的“身份政治”特征卻已初露端倪。更大的問題則是,壹旦過分強調性別差異,有可能引發性別對立,造成社會深度分裂。而在當前高市早苗競爭黨總裁的過程中,性別身份也已成為雙刃劍,由種種固有偏見長期鑄就的藩籬仍待打破,更加良性、健康、包容、和諧的性別關系和真正的社會公平的實現任重道遠。(作者系中國社會科學院日本研究所助理研究員)- 新聞來源於其它媒體,內容不代表本站立場!
-
原文鏈接
原文鏈接:
目前還沒有人發表評論, 大家都在期待您的高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