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日期: 2025-09-30 | 来源: 凤凰网科技 | 有0人参与评论 | 专栏: 星巴克 | 字体: 小 中 大
有不少消费者吐槽,星巴克的茶拿铁系列品质下降明显。有星巴克员工解释称,以前的红茶拿铁是用茶包,但现在都是茶粉冲调,口感大打折扣。也有消费者认为,即便是降价后的星巴克,价格上也并不具备竞争力。
很显然,面对中国本土品牌对消费者喜好的精准把握和灵活多变的营销策略,星巴克有些水土不服。
星巴克深知其面临的生死存亡问题需要的是长期的建立而非短期转化。2025年9月初,星巴克中国与小红书正式“牵手”合作,将全国1800余家门店改造为宠物、手工、骑行、跑步四大主题的“兴趣社区空间”。很显然,在“第三空间”逐渐失去吸引力后,重新定位绑定社交场景,或许是星巴克在面临中国市场巨大生存压力下想要“喘口气”的必然选择。在中国市场,咖啡市场竞争已经白热化,唯有“社交空间”的独特定位,才能让星巴克继续拥有溢价,而“线下场景+线上流量”能搅动多大的风浪还有待观察。
除此以外更具戏剧性的是持续24年之久的“月饼生意”,让星巴克再败好感。
为成功实现本土化改造,星巴克于2001年便开始通过推出中秋月饼的方式融入中国传统文化。每年星巴克都会精心打造月饼礼盒,价格区间从200多元到600元不等。然而,多年来星巴克月饼虽然在包装设计、食品外观、口味风格等多方面推陈出新,融合诸多的时尚和文化元素,但其口味却屡遭消费者诟病,“简直又贵又难吃”“到底是谁在买星巴克月饼”的评价始终如影随形。
星巴克店员“垫经理和垫员工”的称号早已“享誉盛名”。今年9月中旬,“员工被强制推销月饼”的话题再次在网络上引发热议,这与星巴克一直以来宣传提倡的尊重员工与顾客,将员工视为“伙伴”的“以人为本”价值观背道而驰。星巴克兼职的大学生员工在社交平台上发帖控诉“卖不出去月饼,被逼着垫了15盒”,自掏腰包花费近3000元;多位自称是星巴克员工的网友涌入讨论区争相呼应,爆料称这并不是个例,各个门店为完成中秋月饼销售任务,向店长、员工摊派指标,不少员工因无法完成KPI任务,被威胁“卖不够不给排三薪班(节假日三倍工资)”。
星巴克员工早已苦不堪言,直言“重生了,我在星巴克卖月饼。有人来救救我吗,来一盒也可以。”“来买月饼的都是我的再生父母。”近日星巴克员工卖月饼事件持续发酵,更甚者,有员工站上了“男色消费”的风口浪尖,发自拍照秀起了自己的肌肉:有人身着贴身短袖系上绿围裙,撑出宽阔坚实的肩膀和紧致的手臂肌肉线条,用月饼盒遮住自己的胸口,并配文“买月饼送老公”。
截至节日来临一周前,员工还在为打破“中秋劫噩梦”卖出月饼想法设法、“各显神通”,而星巴克却将销售压力转嫁在员工身上,最终只会落得一个品牌口碑、员工权益、商业利益尽失的下场。
从“卖身事件”到如今“二次裁员”,星巴克现在已经被迫站在时代的十字路口。作为“旧时代的王者”,星巴克曾用“第三空间”定义咖啡市场,而现在,不仅在中国本土品牌的“性价比之战”中被打得节节败退,更在其赖以起家的北美、欧洲核心市场遭遇滑铁卢。
对于星巴克而言,2025年不知到底是 “浴火之年”,还是“重生之年”。为探索破局之路,星巴克始终试图通过各种手段寻找新起点。但它需要意识到,中国市场早已不是 “只要把国外模式复制过来就能成功”的蓝海,而是需要 “以本土消费者为中心”的精细化竞争战场。
或许,放下对 “高端”的执念,深刻反思其在变幻多端的国内外市场应当如何调整战略布局和经营策略,才能让这个“盛及而衰”的品牌,找到新的生存空间。- 新闻来源于其它媒体,内容不代表本站立场!
-
原文链接
原文链接:
目前还没有人发表评论, 大家都在期待您的高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