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日期: 2025-10-02 | 来源: 第一财经 | 有0人参与评论 | 字体: 小 中 大
曾鸣表示,这是去年夏天发生的故事,而在今年夏天,他在硅谷发现,3个人、10个人的团队是极为常见的,而那些团队人员多的创业公司,往往是有一批人在做一些“用机器做成本还太高”的事,没有高附加值。
在这个趋势里,个人能力的优势被AI极限地放大了,曾鸣看到,顶尖AI研究员的学习成本大幅降低,他们可以利用超强的元认知能力和广泛的AI工具,快速学习各种领域的知识,提出原创的解决方案。
“今天一个好的研究员就可以调用千万个Agent,能够创造特别多价值。原本一个产品需要七八个工种前后协调才能做出来,现在一个人就可以做,不需要专门的产品经理、技术、研发、测试这些环节。”曾鸣判断,一个人可以适应多个岗位后,未来的组织形态会发生根本性的变化,也会越来越智能。
不过,Maor Shlomo认为,独立创业也并不适合所有类型的公司,如果要创办一家 B2B企业服务公司,需要组建销售团队、投入营销预算,那单打独斗会非常困难。但如果开发的是具有病毒式传播潜力的产品,能够快速实现产品市场匹配,独立创业会更具优势。
“AI+”而非“+AI”
“一个5000人的企业想缩小到50人,和一个从0开始的创业公司扩大到50人,难度是不一样的。”孙天澍提到,如娱乐行业、服务行业,甚至教育行业,很多传统人力密集型的企业,过去领先的核心优势未来或许会变成核心负债。庞大的组织规模使其难以迅速调转船头。
SparkXGlobal创始人袁俊长期在美国,他发现,海外企业都在快速地往AI转型,越大的企业拥抱AI的主动性就更强,从传统人力的工作模式在变成SaaS管理的模式,但国内还是人力密集型的模式,一个300人左右的企业量级,和美国40-50人的企业量级差不多,人效的比例是四至五倍的差距。
“(国内)很多企业都还没有用过SaaS,去用AI Agent很难。”袁俊认为,企业本身的组织力管理、CEO一号位思维等,造成了现在节奏上的不适配。CEO需要能驱动整个企业在运营管理层面往AI的方向转型,跟随AI Agent能力的去迭代业务模型。
不少行业人士都观察到企业转型思维上的差别。Marketingforce迈富时创始人赵旭隆发现,国内如火如荼地在推进AI产业,但只是ToC端、小公司转型更积极,大中型企业在应用AI和智能体的时候较为困难。
一方面,业务都在整个组织架构流程中进行,突然要推倒,用AI原生的方式,没有人敢承担责任,此外,高层管理人员的认知也还未拉齐,要推动AI转型的人也并不一定会从全局的角度考虑。因此,这些大中型企业在拥抱AI的时候,往往会从局部、半自动开始。
孙天澍也观察到,95%的企业选择的是“业务+AI”,即在已有流程的基础上,让AI融入某个环节做优化和改造。 “就像企业来了一个新员工,企业不会变,新员工必须适应企业。”他表示,这种情况下能释放的价值很小,因为企业并没有重构。
孙天澍提出,现在的AI并不是工具,而是智能本身,“AI+”是以智能体为中心,去思考如何将其无限记忆的能力释放出来,AI原生的架构非常重要。他认为,AI时代巨大的红利和互联网时代巨大的红利都有一个类似的特点,最终原生企业抢到大部分的价值。
例如,在移动互联网时代,字节跳动用抖音这样的产品真正释放了智能手机的手指交互能力,这在PC端是无法实现的。滴滴则是用移动原生的模式围绕着实时可取的位置数据,重构了这个行业的关系。
“今天很多企业在做的事情和出租车公司很像,可能在企业里面做了一些局部改造,但是当这个产业真正发生重构时,AI原生的企业会形成降维打击,AI会重构整个行业的逻辑。”孙天澍认为, AI时代怎样释放出原生的活力很重要。- 新闻来源于其它媒体,内容不代表本站立场!
-
原文链接
原文链接:
目前还没有人发表评论, 大家都在期待您的高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