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日期: 2025-10-02 | 來源: 劇觀花開 | 有0人參與評論 | 字體: 小 中 大
圖片來源:相關截圖,特別致謝,侵刪。
01
最近重刷《天道》,劇的開篇,丁元英在操盤私募基金運作11個月後,突然宣布結束。
鄭建時明明賺到了117.5馬克(約600萬人民幣)卻投了丁元英壹個不道德商業動機票,後面看到丁元英的資金要被凍結叁年之久,又替他抱不平道:這是預先謀劃的,太過份了。
鄭建時和丁元英兩人是朋友,按照常理,他應該堅定維護朋友,而不是投他壹個反對票。
事後,丁元英和韓楚風對鄭建時評價了壹番,很有意思:
02
建時憑心憑理超度親疏,不失佛門正本。
這是丁元英對朋友的肯定,鄭建時在為人處世方面,按規矩辦事,遵循內心的准則,不因跟自己是朋友的關系而有任何的偏袒。
這說明他在行為和觀念上有壹定的佛性和修養。
但他的佛根裡只有熔點沒有正智。
熔點,鄭建時因結束私募基金這件事觸及到自身的利益,加上他的認知有壹定局限性,只能看到事情的表象,因而輕易對他人做出非黑即白的道德判斷。
正智,透過表象看清事物的本質,丁元英認為鄭建時雖然習佛,但沒有真正領悟到佛法的精髓,缺乏對事物本質深刻的洞察和精准的判斷。
他的佛只停留在表面,非常淺顯的地方,離更高層,更通透的境界還差壹大截。
所以他看我是壹個元寶不失德行,壹壇元寶圖財害命。
因為認知的局限性,所以只能看到事情的片面,在鄭建時看來,丁元英當下只是在獲得少的利益,比如壹個元寶時,還得保持著道德底線。
但當丁元英得到如壹壇元寶的好處時,可能就會為了利益而不擇手段。
這裡的圖財害命,是指因追求利益而對他人或者社會造成的嚴重影響。
鄭建時沒有深入理解丁元英為什麼要結束私募基金,其背後的真正動機是什麼,只憑借著當下局限的認知就作出評價,他有商業不道德動機。
他那個佛,是修來世正果的佛,他還得到佛祖那兒多咨詢咨詢。
丁元英認為,鄭建時所追求的佛,更多地著眼於來世的福報和正果,帶有壹定和功利性和目的性。
他把修佛當成壹種獲得利益的手段,希望遵循佛門教義,在來世獲得好的結果。他沒有真正領悟到佛法的真諦。
到佛祖那咨詢,更是壹種調侃,說明鄭建時對佛法理解很膚淺,想要真正地理解佛法的智慧,就要多去咨詢,才能擺脫片面、狹隘的認知。
丁元英這段話,既表達了對鄭建時選擇的尊重、理解,也點出了鄭建時在佛法修行和認知層面的局限性。
03
想到丁元英在伍台山對智玄大師說過壹句話:
覺者由心生律,修者以律制心。
這句話對我啟發很大,想要真正的改變和成長,強烈建議把這句話讀100遍。
真正的改變和成長,從不是外在規范中的自我約束,而是通過內在覺悟重構對世界的理解和認知。
丁元英和鄭建時是兩種人生態度,和兩種思維模式的差異:丁元英是“覺者由心生律,行動發自內心的通透覺悟;
而鄭建時則是“修者以律制心”更多依靠外在規則和功利考量來約束行為。
【覺者由心生律】是“道”的層面,是認知很高,內在覺悟,灑脫自如;
【修者以律制心】是“術”的層面,是通過外在行來准則來約束自己,看似莊重實則非常辛苦。
這句話也告訴我們,人生的最高境界並非是成為壹個苦苦支撐的“修者”,而是要通過持續的學習、實踐和思考,努力成為壹個洞悉世事的“覺者”。
當我們能穿透事物表象,以更廣闊、更通透的視角審視萬物,世界在我們眼中才會與眾不同。
讓壹切行為發乎本心,合於天道,只有這樣才能實現真正的自由和成長。- 新聞來源於其它媒體,內容不代表本站立場!
-
原文鏈接
原文鏈接:
目前還沒有人發表評論, 大家都在期待您的高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