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日期: 2025-10-03 | 来源: 财天COVER | 有0人参与评论 | 字体: 小 中 大
▲地平线HSD智驾芯片
彼时的余凯意识到,在云端算法赛道创业已难有突围机会。他决心走一条不同的路:避开红海,自主研发AI芯片。
进入一个投入更大、门槛更高的蓝海,地平线并没有在最初几年见到太多的钱。好在余凯眼光不错,地平线成立前,他做了两笔投资,一是买入与地平线有着相似技术基因属性的英伟达股份,后者10年前每股不足0.5美元;二是投了特斯拉。
地平线被余凯视为自己的第三次重大投资。但和大多数创业者一样,他也一度陷入迷茫。
创业前五年,算法精英们对造芯片避之不及,甚至多位投资人曾劝他放弃这个市场。在寻求A轮融资时,余凯曾会见了六七十个投资人,说得口干舌燥,最终没能拿到投资。甚至不少投资人表示“芯片风险太高了,等你做出来再说吧”“做芯片是一件‘特别烂’的事情”,劝他放弃,转头这些人就入局了安防、人脸识别等融资率更高的领域。
余凯有自己的坚持。2017年,地平线拿出了首代芯片产品旭日与征程,前者应用于AIoT领域,后者面向汽车行业。这种布局,可以说是用AIoT业务保障短期生存与技术迭代,用智能驾驶业务押注未来。
同时处理两项业务很容易分散创业公司有限的资源。2019年,余凯想明白了,与其将一半精力投入到碎片化的AIoT市场,不如All in智能驾驶。
而且当时中国创投市场进入“资本寒冬”,融资环境变得异常艰难。对于地平线这样需要持续研发投入的AI芯片公司而言,更好的商业模式和“自我造血”能力显得尤其重要。
那一年,地平线进行了一场大规模人员优化,砍掉了很多业务,一时间引发热议。各种地平线“不行了”“没钱了”的声音出现,但实际上,那时候该公司的账上还有30多亿元。
好在,地平线扛过来了。从无人问津到被资本追捧,截至其上市前,该公司先后融资17轮,累计融资金额超20亿美元。上市当天,地平线开盘价5.12港元,市值一度涨超17.5%,达557.7亿港元,成为港股2024年最大的科技IPO。
03、余凯的远虑近忧
如果说征程系列芯片帮助地平线成功抵达创业上半场的终点,那么面对自动驾驶这场技术更复杂、竞争更激烈的下半场,地平线远未到松懈之时。
对外,余凯需要面对车企自研芯片的长期威胁;对内,也要面对一家上市公司的盈利压力。
在辅助驾驶开发方面,不少车企都在自研。特斯拉、蔚来、小鹏汽车等,在造“芯”上比较激进,将核心技术的自研视为生命线。
特斯拉凭借FSD芯片,构建了自己垂直整合的绝对壁垒。蔚来从2021年开始自研智能驾驶芯片“神玑NX9031”。目前,蔚来旗下高端车型ET9和全新ES8车型搭载了该芯片。小鹏汽车更是以AI为企业标签,自研了多端通用AI芯片“图灵”,于2024年8月流片成功。目前,该芯片应用在全新小鹏P7、G7等车型上。
除了新势力,传统车企吉利汽车旗下的芯擎科技也自研了7nm车规级SOC芯片“龙鹰一号”,目前搭载在领克08、银河E5等车型上。
在这些车企里,小鹏汽车是余凯最难啃的客户。在他看来,智驾是小鹏的核心竞争力,正因如此,小鹏成为最挑剔的车企之一。哪怕余凯多次跟何小鹏交流,寻求合作,始终没有结果。“被小鹏拒绝,是常态,因为我们不够好。”余凯曾说。
但对于绝大多数车企而言,芯片自研的门槛极高,与第三方合作是当前主流。余凯提到过,无论自研还是第三方合作,都只是“招式”,“以高打低、以快打慢”才能跟上技术进步和时代更迭。
因此,“自研+第三方”并行,是车企最安全的选择,他认为20%自研与80%合作将成为智驾赛道的稳态与终局。- 新闻来源于其它媒体,内容不代表本站立场!
-
原文链接
原文链接:
目前还没有人发表评论, 大家都在期待您的高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