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日期: 2025-10-03 | 来源: 凤凰大参考 | 有0人参与评论 | 字体: 小 中 大
“震后重建”再造政治身份
如果说刚进入国会的小泉摆脱不了稚嫩的“世袭新人”标签,那么就职18个月后的东日本“3.11”大地震及福岛核事故给了他重塑政治身份、打造从政议题的契机,甚至可称得上其政治生涯的转折点。
地震爆发后,小泉作为“新进议员”开始频繁走进灾区,与灾民面对面对话,积累基层实务经验。2011年10月他担任自民党青年局局长,4个月后就发起“Team 11”项目,组织年轻议员每个月11日走访灾区民众,反馈灾后重建报告,形成青年局常态化灾后跟进机制。
▎2011年3月,小泉进次郎为了日本“3·11”大地震,在横须贺市的车站募捐。
短短两年,共有82名45岁以下议员参与其中,规模之大被《日本经济新闻》(《日经新闻》)形容为堪比町村派(即自民党最大派阀清和会)。反复探访灾区,将灾后跟进常态化、制度化,其效果显然不是走马观花、明星走秀式单次走访能比拟的:
小泉建立了“长期在场”的形象,积累了在东日本当地的人脉网络与社会资本,塑造了基于同理心、专业性和事实基础的政治叙事,对他争取都市年轻人群体和中间选民、吸引国际媒体关注十分有效;
更重要的是,持续在灾区为基层民众做实事、在一线露面,无形中赋予他对灾后重建、福岛核问题、环境安全的“议题所有权”,提高了他作为“在场年轻政治人物”的公信力与舆论话语权;
通过灾后重建积累行政经验、实现单纯“世袭议员”向“议题型政治人物”的身份转型后,小泉以此为跳板,找到了其从政生涯的突破口,搭建了迈向更高平台的通道。
▎2011年3月,小泉进次郎走访灾区时拍下的照片。
2012年大选自民党重返执政、安倍晋三实现“二进宫”,小泉也以压倒性优势成功连任。第二年参议院选举,小泉更加鲜明地主打灾区、边远岛屿、人口衰减地区等议题,为自民党候选人助选,并在3个月后出任内阁府大臣政务官兼复兴大臣政务官(副大臣级),负责岩手县与宫城县的灾后重建。- 新闻来源于其它媒体,内容不代表本站立场!
-
原文链接
原文链接:
目前还没有人发表评论, 大家都在期待您的高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