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日期: 2025-10-03 | 来源: 世界音乐公号 | 有0人参与评论 | 字体: 小 中 大
计财司的人一听,都傻了。当时很多电视剧,拍下来也就一万多。
「剧组的开学典礼」
钱,好不容易磨下来。剧本,也出了。王扶林在演员上犯了难。通读两遍《红楼梦》后,王觉得,这剧首先不能找名演员。成熟演员,演宝黛,年纪大,不够纯情,只能找二十岁左右的。这又涉及演技问题。
最后方案是:全国选演员,搞培训。
报纸上一登出消息,很快,上万封信件涌入剧组。那边,剧组的人也时刻绷着一根弦。负责选演员的潘欣欣和周岭出去吃饭,看见一姑娘排队,问了句“鸳鸯可否”,就给拉进培训班,让她试演玉钏。
潘偶遇一战友,见她身边站的姬培杰,也给拉进组,日后演妙玉。还在路上遇到去给北影送剧本的高亮,也拉进去,日后演贾琏。
「培训班的年轻人」
1984年春,剧组在圆明园办第一期培训班。60多名演员进组,学古典文化知识,学身段、礼仪,研读《红楼梦》。给他们授课的,是一水儿的红学大师。王扶林呢,偷偷观察他们的个性,看他们排小品。今天演这个,明天演那个。到底谁演谁,在两期培训班结束后,公布结果。
就在这期间,黛玉、宝玉、宝钗、熙凤、四春、公子、丫鬟…纷纷浮出水面。
03.
招募信息公布后,成千上万的自荐信涌入央视。选角儿队伍,又带着一箱子《红楼梦》绣像,从北向南,跑遍全国十多个省,一个剧团一个剧团地挑演员。凡是觉得有气质、有潜力的,录完像,就带回北京。
这意味着剧中每个角色,都会有好多人竞争。要演上,可不容易。
最幸运的人,是陈晓旭。
那年,她还在鞍山话剧团打下手、演配角。在男友毕彦君的鼓励下,写了信,还附上诗作。小诗《柳絮》引起剧组注意。陈晓旭瞒着剧团去了北京。这女孩的气质、眼神,弱风扶柳的姿态,太像林黛玉了。
不久,剧组派专人跟她剧团签合同,把她带进了圆明园。- 新闻来源于其它媒体,内容不代表本站立场!
-
原文链接
原文链接:
目前还没有人发表评论, 大家都在期待您的高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