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日期: 2025-10-03 | 来源: 霹雳炮 | 有0人参与评论 | 字体: 小 中 大
那是一个黑色的背影,一个老境颓唐的背影,一个为家庭生计四处奔波的背影,朱自清原先对父亲的怨恨就被这个背影感动了,留下了泪水,然后看着父亲为他铺好了座椅,把橘子一股脑放在座椅上,很轻松似的说:“我走了,到那边来信!”
看着父亲的背影混在来来往往的人群里,再也找不到了,朱自清的泪水又流了下来。
我们在《背影》中读到的是父子情深,父爱子,子怜父,实际上父子之间的感情绝不这么简单,朱自清当时的心里还没有放下对父亲的积怨:从小受到的严苛责罚,母亲的委屈隐忍,父亲的贪图享乐给家庭带来的困窘境遇等等。
南京一别,朱自清留下了伤感惆怅的泪水,然而父子之间又出现了新的矛盾。
朱自清的教书薪水被父亲私自领走
朱鸿钧此后,四处奔走,借钱花钱打点,官位仍然未能复职,连一介小官也没有捞到,找工作也四处碰壁,回到扬州后,家里生活十分穷困,朱鸿钧性格日渐沉郁,有时又暴躁不已。
终于熬到儿子朱自清从北大毕业了,回到扬州教学,一个月后,到了朱自清领薪水的时候,才发现自己的薪水居然被人领走了,原来父亲和中学的校长有交情,通过校长就私自支取了儿子的薪水。
朱自清彻底被父亲的行为激怒了,他离开了扬州,领着妻子和儿子辗转跑到宁波教书,在当时的封建社会,这无疑是大不孝的举动,等于和父亲脱离了关系,这也让朱鸿钧气到内伤,父子二人就此决绝了。
一年后,1921年,朱自清还是惦念父亲和母亲,虽然父亲从来不曾低头,但朱自清还是想家,带着妻子和儿子回到了扬州,父亲朱鸿钧居然执拗不让儿子一家进门,街坊邻居都来劝说了,母亲也苦苦哀求朱鸿钧和儿子言和,朱鸿钧拂袖而去,朱自清一家才得以进家门。
即便这样父亲仍旧对朱自清冷脸相待,平时都不正眼看朱自清,视若空气,朱自清那里受得了父亲这般冷遇,没过多久,朱自清携妻儿离开扬州,父子之间裂痕愈深了。
两年后,朱自清工作和生活稳定后,他后来又把母亲和妹妹接到自己身边,父亲就独自一人生活在老家,即使这样性格倔强的朱鸿钧从不向儿子服软,哪怕有多想念自己的孙儿,朱鸿钧都是默默承受老来孤独的生活。
父子终于和解
1925年,朱自清已经是北京大学的教授了,有一天收到了父亲朱鸿钧的来信,也就是《背影》结尾所说的那些内容,大意就是身体越加不好,恐大限将至,惦念着朱自清的儿子等等,看到这些话,朱自清忽然后悔了,这是垂暮之年的老人以别样的方式向儿子服软了!
想到这些年与父亲的较劲,眼前又浮现了父亲月台送别的背影,提笔写下了传世之作《背影》。
朱自清在《背影》开头写道:“我与父亲不相见已二年余了。”这里的“不相见”值得推味一下,是为什么?是“不想见”,还是互相不“见面”,亦或是其他。真的很有深意。
《背影》结尾写道:“父亲少年出外谋生,独立支持,做了许多大事,哪知老境却如此颓唐!家庭琐屑便往往触他之怒。但最近两年,他终于忘却了我的不好。”这时候朱自清分明已经读懂了父亲与他的恩怨,也放下了心结,理解了父亲的往日对他的所做的一切。
三年后,朱自清三弟收到了出版社邮寄的散文集《背影》,拿到书后,赶到父亲床前,朱鸿钧此时病重,已经不能说话了,他摩挲着书,老眼含泪看完了《背影》,久久不愿放下这本书,嘴里不知道念叨些什么,但家人都懂了。
朱鸿钧临终原谅了儿子,这是中国式的原谅,当父亲给儿子写信的时候,其实就已经在向儿子道歉了,执拗一生的父亲最终与儿子和解了,父子二人二十多年的心结终于解开了。
《背影》不能单单停留父子情深这一浅层表象,我们要理解经典之作背后的故事和作者真正要传达的情感,那种深刻的内涵不是庸俗的表面所能替代的,少年读不懂《背影》,读懂《背影》时已不是年少时。- 新闻来源于其它媒体,内容不代表本站立场!
-
原文链接
原文链接:
目前还没有人发表评论, 大家都在期待您的高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