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日期: 2025-10-05 | 来源: 首席商业评论 | 有0人参与评论 | 字体: 小 中 大
其核心目标有三:
第一,引爆潜在风险,摸清对手底牌。她通过在香港的法律行动,成功“引爆”了这颗潜在的雷,迫使对手亮出了所有的底牌——包括他们声称的《手写指示》《委托书》等关键证据。在战争中最可怕的是不知道敌人在哪里、有什么武器。现在,她清楚了。
第二,锁定主战场与关键资产。香港诉讼本质是“管辖权之争”与“资产冻结战”,她将潜在威胁集中于18亿美元的可控范围内,防止资产在诉讼期间被转移,为后续主战役争取主动。
第三,转移主战场。这才是最关键的一步。香港作为一个普通法体系、程序严谨但过程透明的地区,并非解决此类家族纠纷的最佳地点。
宗馥莉团队的真实意图,或是将决胜战场拉回内地——在杭州法院,她对本土企业的司法保护倾向以及更熟悉的法律环境,发挥“主场优势”。
若能达成战略目标,宗馥莉将实现权益的彻底重构:潜在挑战者可能获得现金或其他非控制性资产,但其未来介入娃哈哈经营的法律途径将被永久切断。
这无疑是一场教科书级别的“规则内清算”。宗馥莉将一场可能拖沓狗血、撕裂企业的家族纷争,转化为一次干净利落、无可指摘的法律与金融操作。
无论此番法律战役的最终结果如何,宗馥莉都已通过这一系列操作摸清了对手底牌、锁定了风险范围、并将主战场成功转移至对自己更为有利的司法环境——从战略层面看,她实际上已立于不败之地。
“去杜建英化”,加强中央集权
在与三位非婚生子女就资产与继承权展开法律博弈的同时,宗馥莉也在娃哈哈内部推动另一项关键布局。
娃哈哈的股权结构自校企改制以来便十分复杂。其主体杭州娃哈哈集团有限公司的股权由三方持有:杭州上城文旅持股46%,宗庆后生前持股29.4%,公司基层工会联合委员会持股24.6%。
这一“三权分立”的格局,使得宗馥莉虽继承其父在集团的全部股权,却难以单独推动重大品牌战略。
事实上,娃哈哈内部的权力网络远比股权结构更为盘根错节。
企业的实际影响力长期由集团高管、宗馥莉、其母施幼珍、老臣杜建英以及其他宗氏家族成员共同分割——这正是宗庆后生前为平衡各方所设计的“雨露均沾”式布局。
然而宗馥莉深谙,要实现企业的有效掌控,必须将实权收归己手。
自宗庆后离世后,她开始系统推进“去杜建英化”的系列调整,核心举措是将部分“娃哈哈系”资产与业务逐步转移至她能够完全掌控的“宏胜系”旗下,并同步进行大规模管理层更替。
从业务实质看,宏胜堪称一个“克隆版娃哈哈”——它不仅承接娃哈哈三分之一的产品生产,包括多个高利润产品线,更掌握了饮料制造的核心产能。
与此同时,宗馥莉也将目光投向娃哈哈的核心资产——“娃哈哈”商标。
该商标的所有权历经波折:1996年娃哈哈与达能合资时,曾计划将商标转让至合资公司,但未获国家商标局批准;2007年杭州仲裁委裁定原转让协议终止。
尽管2025年1月娃哈哈集团曾申请将387件“娃哈哈”商标转让至宗馥莉控股的杭州娃哈哈食品有限公司,但此举被国资股东叫停。
商标转让受挫让宗馥莉更加意识到自主知识产权的重要性。- 新闻来源于其它媒体,内容不代表本站立场!
-
原文链接
原文链接:
目前还没有人发表评论, 大家都在期待您的高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