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_NEWSDATE: 2025-10-05 | News by: 智谷趋势 | 有0人参与评论 | _FONTSIZE: _FONT_SMALL _FONT_MEDIUM _FONT_LARGE
动辄180天、365天的产假,在一些地方,不仅没有获得女性喝彩,反而引起了女性担心:自己生个娃回来会不会连工作都没了,用人单位的性别歧视会不会加剧?
简单来说还是如何推动落地的问题。
当通篇读完上海《关于开展“生育友好岗”就业模式试点工作的通知》,你会发现,推动这场“生育友好岗”执行的,都是人社局、总会、妇联,而没有税务、财政等部门的影子。
可是《通知》的内容,弹性上班、居家上班,无不与工作效率、公司效益相关。
如果没有考虑企业的处境,企业又如何有动力去主动推行?
此前黑龙江、四川、安徽、福建等地推出的“妈妈岗”,同样引发不小争议,比如岗位多是餐饮服务员、工厂工人,对于“白领”女性而言,深感背刺。甚至被认为是将育儿职责推向了母亲一方,而忽略父亲的育儿职责。
在这件事上,瑞典倒是值得学习,特设“爸爸月”,享有3个月的带薪陪产假,还有长达13个月的育儿假。甚至休得越多,得到的津贴还越多。
难怪瑞典的母亲十有八九能在生育后返回职场,成为世界上妇女就业率最高的发达国家之一,归根结底,还是“拿铁奶爸”给力。
所以归根结底来说,生育率提高的那天,或许就是社会氛围彻底转变的那天:
大家一提到生孩子,想到的不是因为谁来带而争吵,不是孩子考不上高中、找不到工作,而是——
丈夫主动,妻子理解,孩子欢声笑语,哪怕将来送外卖、修水管都能受到尊重和认可。
如此,总有一部分人,会先“生”起来!- 新闻来源于其它媒体,内容不代表本站立场!
-
原文链接
原文链接:
目前还没有人发表评论, 大家都在期待您的高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