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日期: 2025-10-06 | 来源: 澎湃新闻 | 有0人参与评论 | 专栏: 中国国庆 | 字体: 小 中 大
其次,影片开始极力强调“海洋”这种纯粹的、作为生命源泉的自然意象,潘多拉世界的虚拟性被刻意取消,取而代之的是对一种纯粹生态主义的彻底认同。
问题在于,影片一边在主题上让你相信其世界的真实与自然之美,一边在感官体验上却前所未有地暴露出其虚拟的本质。影片大量使用的CG无法遮掩的虚拟质感,以及高帧率技术所带来的过度平滑,都使其看上去更像一部高清的电子游戏动画,而非一个可信的物质世界。
第一部电影的3D技术袒露虚拟的力量从而创造出最惊人的奇观,而第二部电影的平滑技术却通过努力“拟真”,而不断提醒我们这一切有多“假”。这种主题诉求与感官体验之间的根本性矛盾,构成了续集最核心的失败。
《水之道》水下动作捕捉技术无疑是电影工业的巨大飞跃。
这种失败在卡梅隆的创作序列中显得格外具有征候意义。他一贯以升级续集的能力而闻名,总能将前作在故事与技术规模上进行一次放大。从技术层面看,《水之道》确实做到了,水下动作捕捉技术无疑是电影工业的巨大飞跃(虽然是否有更多适用场景依旧存疑)。
然而,与这种技术规模的扩张相伴的,却是叙事情节的愈发狭隘和保守主义倾向。我们知道卡梅隆以及更多好莱坞导演的作品,都将核心家庭的完整与延续作为其叙事的归宿与最高价值,因此,《水之道》将文明冲突史诗缩小为一出围绕家庭伦理展开的私人寻仇,其实倒也并不令人意外。
人类养子“蜘蛛”与杰克·萨利
但关键在于,这种对家庭主题的偏执直接令人物沦为了类型框架下的工具。长子奈特亚与次子洛阿克的对比尤为明显。作为完美的、顺从的儿子,奈特亚的存在几乎完全功能化,影片对他着墨甚少,却又要在影片结尾通过他的牺牲来完成家庭情感的凝聚,其形象不仅单薄,其死亡也毫无力度。
而人类养子“蜘蛛”的塑造则更为牵强,影片强行安排他与那个从未见过的反派父亲发展出一段感情线,只是为了构成对主角家庭的一个对照组,角色的内在逻辑根本说不通。
这种保守主义倾向,也使其标榜的反殖民主义议题显露出深刻的虚伪性。影片的反殖民叙事建立在“高贵的野蛮人”这一陈旧符码之上,无论是森林部族或海洋部族,都被描绘成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精神纯洁的理想化他者。
这本就是一种殖民主义的目光,剥夺了原住民的具体而复杂的历史现实,将其冻结在一个永恒的、田园诗般的“前现代”状态中,这种浪漫化想象恰恰与保守主义对一个失落的、理想化的“黄金时代”的乡愁同构。- 新闻来源于其它媒体,内容不代表本站立场!
-
原文链接
原文链接:
目前还没有人发表评论, 大家都在期待您的高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