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日期: 2025-10-07 | 来源: 华尔街见闻 | 有0人参与评论 | 字体: 小 中 大
AMD与OpenAI的双赢算盘
从财务和战略层面看,该协议为双方都创造了显着价值。
对于AMD而言,这是一种创新的客户获取方式。它将传统的前期折扣或返点成本,转化为与未来业绩挂钩的股权成本,既锁定了至少一吉瓦的确定性收入,又将股权稀释的风险与实际的业务增长捆绑。
这为AMD的下一代数据中心GPU——MI450系列及其Helios机架级平台, 创造了一个关键的旗舰客户和市场验证机会。
对于OpenAI,该协议一举解决了两大战略难题。
首先,它在供应紧张的市场中确保了非英伟达硬件的稳定来源,实现了供应商多元化。
其次,它创造了一条潜在的“自筹资金”路径。随着采购里程碑的达成和AMD股价的上涨,OpenAI持有的已归属股票价值随之增加,其变现所得可以用于资助后续的GPU采购,有效对冲了AI基础设施巨大的资本开支压力。
行业新范式:重塑AI基础设施融资模式
这笔交易的深远意义在于,它标志着AI算力正从一项单纯的资本支出,演变为一种可被金融化、证券化的资产类别。
分析认为,它也清晰地展示了与行业领导者英伟达不同的生态系统构建范式:
英伟达的星际之门等项目,依赖于与微软、甲骨文等巨头直接共同投资,通过大规模资本部署将合作伙伴锁定在其垂直整合的基础设施中。
英特尔则通过引入英伟达、软银和美国政府的共同注资,来分摊其晶圆厂扩建的财务压力,模糊了供应商、客户乃至竞争对手的界限。
AMD的模式则不同。它并未要求合作伙伴直接出资共建,而是保持了商业交易的核心,即OpenAI仍需全额购买硬件。
但通过叠加股权激励,AMD巧妙地将客户的“消费行为”转化为一种“投资行为”,激励客户通过扩大自身采购来分享供应商的成长红利。
分析指出这种模式可能对那些资本实力不及顶级巨头、但同样寻求与半导体伙伴深度结盟的AI公司和云服务商更具吸引力。
执行风险与市场前景
尽管前景光明,但这项宏大协议依然面临诸多风险与不确定性。
首先,协议细节存在不透明之处。AMD在其公开文件中隐去了关键的股权归属时间表和具体的技术触发条件,这使得外界难以精确预测收入确认与股权归属的节奏。
其次,六吉瓦的目标是一个上限,而非硬性承诺。目前OpenAI的约束性承诺仅限于首批一吉瓦的部署,后续采购完全取决于未来的业务需求和业绩表现。如果OpenAI的扩张放缓,后续的股权激励可能永远无法兑现。
最后,执行风险是AMD面临的最大挑战。交付如此规模的GPU集群,需要AMD在未来数年内维持稳定的供应链,包括晶圆代工产能、基板和高带宽内存(HBM)的供应。
据分析师电话会议透露,AMD已为此进行了多年的供应链投资布局,但任何环节的中断都可能导致交付延迟。此外,物理部署也受限于变压器交付周期、电网审批等因素,这同样是整个行业面临的普遍瓶颈。- 新闻来源于其它媒体,内容不代表本站立场!
-
原文链接
原文链接:
目前还没有人发表评论, 大家都在期待您的高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