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日期: 2025-10-09 | 来源: 观察者网 | 有0人参与评论 | 专栏: 加州 | 字体: 小 中 大
“机器狗、人形助理、完全无人化的黑灯工厂——这些原本像是科幻小说里的场景,如今正在中国加速成为现实。经过多年的耐心投入,中国正站在一场机器人革命的门槛上。”
美国《华盛顿邮报》在10月9日文章中提到,中国在机器人技术领域正快速崛起,有望主导这一可能定义21世纪的关键技术。虽然美国在软件、先进人工智能(AI)芯片和基础研究上依然具备优势,但中国在机器人硬件、部署和政策支持上已遥遥领先。特别是中国年轻一代的机器人领域创业者与工程师,更倾向于把深度求索的梁文峰、宇树科技的王兴兴视作榜样,而不是像老一辈那样崇拜硅谷。
2025年8月11日,北京亦庄,2025世界机器人大会人形机器人。 视觉中国
这篇文章的作者徐瑟琳(Selina Xu)和张海伦(Helen Zhang)均供职于前谷歌CEO埃里克·施密特的办公室,负责中国及人工智能相关项目研究。施密特投资了多个新兴技术领域,机器人产业便是其中之一。
他们在文中写道,如果说“具身智能”(即能在真实世界中自主行动的AI驱动型机器人)是人工智能的下一片前沿领域,那么中国似乎已做好主导准备。
9月25日,国际机器人联合会(IFR)发布《2025年全球机器人报告》。根据报告,2024年全球新安装机器人数量达到54.2万台,是十年前的两倍多,其中,中国新安装近30万台,超过世界其他地区的总和,几乎是美国的十倍。中国仍是全球机器人最大市场,去年中国在役工业机器人存量突破200万台,居全球首位。
作者回忆起今年夏天的中国之行,正是这次经历,让他们对过去二十年间屡见不鲜的“中国技术霸权新时代崛起”一说,有了切身感受。
当时我们乘坐高铁从上海前往杭州,而杭州已崛起为全球人工智能与机器人领域的重镇,这在很大程度上要归功于DeepSeek。在与杭州被称为“六小龙”的初创企业创始人和工程师交流时,我们真切地感受到技术格局的变化。
作者认为,中国能实现这样的突破,部分原因在于国家强大的制造实力。
从机器人的执行器、传感器再到电池,中国已构建起完整的供应链,这使得初创企业能够快速微调机器人原型,直至研发出可行、经济且可规模化生产的产品。
多数企业都将机器人生产基地设在研发实验室附近,形成了高效的反馈循环。企业还优先推进垂直整合,许多企业不仅自主生产关键零部件,还从国内采购基础原材料。
正因如此,中国人形机器人的入门价格正大幅下降:今年7月,宇树科技推出的双足人形机器人R1售价不足6000美元(约4.2万元人民币(专题)),约为一年前推出的G1机器人价格的三分之一。
作为全球第二大经济体,中国迫切希望应用这项技术。面对人口老龄化问题,中国期望通过人工智能与机器人技术解决劳动力短缺难题。多数相关初创企业已开始在工厂车间部署机器人,这为训练机器人“大脑”所需的数据收集提供了助力。
此外,公众对机器人技术的热情也在不断升温,这在一定程度上得益于政策支持和高关注度的技术展示活动。
今年夏天在上海举办的世界人工智能大会上,展厅内随处可见人形机器人在拳击台上对打、四足机器狗用后腿站立、机器人为观众提供爆米花。几周后,北京举办了首届世界人形机器人运动会,机器人在赛事中赛跑、跳舞、踢足球,还完成了障碍赛挑战。- 新闻来源于其它媒体,内容不代表本站立场!
-
原文链接
原文链接:
目前还没有人发表评论, 大家都在期待您的高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