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日期: 2025-10-10 | 来源: 文化纵横 | 有0人参与评论 | 字体: 小 中 大
中国社会科学院文学研究所研究员陶庆梅也表示,作为一种泛文化形态,游戏对年轻人有着突出吸引力。对此,应正视游戏的泛文化、泛娱乐特性,生产出更多优秀游戏产品,在彰显其价值的基础上,推动其国内和国际传播。
在游戏产业出海迅速发展的同时,白广大也指出了当前仍存的挑战,主要表现在政策不确定性,及其所带来的题材限制与创新困境。比如,相关项目可能因审查问题被否决,导致巨额投资打水漂,连带音乐、影视等上下游产业链受冲击,甚至引发行业“去工业化”回退。对此,如何为以游戏为代表的数字内容行业提供稳定的政策预期、包容的创新创业环境尤为重要。
▍文化出海背后的创新要素与价值承载
1、创新是文化产业发展的革新性力量
数字技术助力文化出海的背后,离不开相关产业主体对科研和创新不断加大的投入。中央民族大学中国式现代化研究院执行院长黄斌教授指出,文化产业本质上是一个产业,纵观全球,任何产业发展都离不开创新,文化产业也不例外。“内容为王”更多在短周期内成立;而在长周期里,一旦出现技术迭代,技术的力量就会迅速改变整个产业格局,造成“代差式碾压”。如果缺少合适的传播平台、采用过时的内容形式,“好内容”能实现的影响力也会非常有限。当前,恰恰是以人工智能为代表的数字技术变革快速发生的时代,因此技术比内容更为重要,其正在引领产业的发展变化。
在技术快速迭代的背景下,文化出海应依托先进生产力,产业发展关键在创新。而创新也并不只局限于技术创新,还包括商业模式创新在内的整个创新生态体系构建。龙头企业、平台企业一边汇聚内容生产者,另一边对接技术供应方,更能推动和融合相关领域创新成果应用于文化产业,并拉动整个产业链的协同创新,进而形成创新生态。因此在当前阶段培育和发展龙头企业、平台企业对文化产业创新发展尤为重要。
在欧盟《2024年产业研发投资记分牌》报告中,全球研发投入最多的前20家企业中,有两家中国企业,分别是华为和腾讯,都是数字企业,这充分说明了数字企业的创新能力,数字企业将是未来我国文化出海的主要载体,数字经济将是我国文化出海的主战场。在政策上我国也应该支持龙头企业尤其是数字文化企业、平台企业出海,参与国际竞争。
2、中华文化价值观内核宝贵,外在呈现可丰富多元
当前,数字文化生活在全球年轻人中尤其受到青睐。针对青年群体作为“数字原住民”的现象及特征,北京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助理研究员单嗣平表示,文艺的迭代不光是技术的迭代,也是观众的迭代。以游戏为例,作为文化传播工具,由于玩家深度参与所带来的“具身性”降低了跨国文化对接的难度,游戏成为年轻人理解世界的重要媒介。今天中国许多文艺作品之所以能同很多国家观众或玩家共鸣,恰恰是因为今天中国年轻人同世界年轻人的对接难度是史无前例的低,双方对文艺世界理解的一致性在逐渐提高。
与之对应的是,当前一些纯粹意识形态的叙事统摄力存在下降,年轻人虽然学习马克思主义理论,但并不依赖相关传统理论理解世界,而是通过数字空间构建认知。对此,大可坦然看到,文艺作品作为宣传工具的一种载体,各国均如此,因此中国尤为需要重视通过数字文化产品,为中国和世界“塑造未来想象”。
黄斌教授也表示,重视技术绝不意味着忽略文化产业的价值观引领。文化价值观往往以更隐性的方式浸润在具体的产品中。以游戏产业为例,不同国家的游戏里,对“英雄人物”的属性设定往往不同——美国游戏可能更强调力量和敏捷,日本游戏则更注重忠诚和统率。这些看似只是技术设定,实际上反映出不同文化对“英雄”概念的差异化理解,也反映出各国文化特征。
从中国文化产业的发展脉络看,黄斌认为,我们正在经历从模仿到自主的过程。以游戏行业为代表,最初做游戏的中国企业往往是发现国外某款游戏卖得好,于是选择效仿。但现在越来越多企业“从零开始”,原生性思考“这个事情本来应该是什么样”,进而讨论产品究竟该怎么做,而非“市场觉得这样会卖得好,于是我这样做”。
黄斌相信,当文化产品开发坚持上述专业精神和独立精神时,原生性的中华文化定会融于其中,并从不同方面得以彰显。甚至说,它不一定完全只以“内容”呈现,而是可以在各个方面都体现出来,因为文化具有突出的“浸入性”。比如《黑神话:悟空》《原神》《王者荣耀》等游戏,用各种巧妙的方式把中国传统文化元素融入玩家体验,共同推动了国际游戏玩家对中国历史文化的了解。开发团队不再单纯从“市场想要什么”的动机出发,这是越来越自信的表现,也是越来越能做出真正好产品的表现。相信未来诸如《黑神话:悟空》这样的优秀文化产品会越来越多。- 新闻来源于其它媒体,内容不代表本站立场!
-
原文链接
原文链接:
目前还没有人发表评论, 大家都在期待您的高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