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日期: 2025-10-14 | 來源: 華夏時報 | 有0人參與評論 | 字體: 小 中 大
“我是壹位有31年聾人學校任教經歷的聾人教師,電影《不說話的愛》絕不是個案,我認識的幾個DOD(Deaf Of Deaf,聾贰代)都說電影幾乎是自己生活的翻版,好多畢業後的聾人學生與男主角的生活有著驚人的相似。”
“《聽不見的愛》中因溝通障礙導致的不公我深有同感,那些利用聾人的生理弱點和困境去犯法的詐騙行為,我看完特憤怒。”
相反,近壹兩年來同類型敘事的其他電影,在壹定程度上引發聾人群體內部的激烈討論。有聾人表達,雖然現在有關殘障人士的電影多數存在模板化的傾向,但根據演員的手語表達是否自然,是否有聾人演員打手語,就能夠看出壹部電影拍攝的初心和誠意,也能夠在壹定程度上分辨出是他們借聾人成全自己還是在真正嘗試去感同身受。
制作之中:殘障群體可以在壹定程度上被商業化
細細梳理,國內外與聾人相關的電影並不在少數。從早些年的《無聲的河》《漂亮媽媽》,到後來的《聽說》《熔爐》《貝利葉壹家》,以及近期的《金屬之聲》《富都青年》……
為什麼聾人群體會頻頻出現在大熒幕上?梁玉音說,除制作籌備前,相關人員被少數群體的生活狀態所觸動外,從商業角度分析,這與他們使用手語密不可分。
聾人看起來與健全人無異,但是因為生理隔絕,聾人的內心世界很難被人所深度了解,拍攝這類電影能夠讓多數公眾將聾人群體的想象落地,加之手語動作又適合視覺化傳播,能夠帶來更為震撼的情緒張力與語言表達。而且討論相關社會議題的電影,公眾出於道德原因,對此類型電影的評價也會更加寬容壹些。簡言之,這是壹種不會出錯的投資。
這是否在某種程度上意味著是在消費苦難?天津理工大學聾人工學院的學生告訴《華夏時報》記者:“很多電影在宣傳中把講手語作為彰顯自己演技的壹種途徑,並且過度宣傳,我們其實是很反感。”
不過,對電影的爭議不完全代表對群體的爭議,就像電影《芭比》引發公眾對於女性主義的廣泛討論壹樣,只要有討論、有對話,就能產生影響。
聾人群體也期望社會上有更多人可以“看見”他們的聲音。改編自2005年韓國光州聾啞學校真實案件的韓國經典電影《熔爐》,在上映後引發強烈社會反響,促使韓國政府修訂相關法律,加強對兒童的保護,社會價值在商業影片也依舊得以存在。
行動的改變源於情感的觸動與觀念的重塑。即使不是每壹部影片都能夠產生強大社會效果,但電影能讓公眾知曉——“我可能沒有見過他們,但是我知道他們的存在。”
《海洋天堂》《小小的我》《假如,我是這世上最愛你的人》……不僅是手語,在各類型殘障群體電影中,暫不討論是否啟用了流量明星,是否混搭類型劇情,很多公眾的確通過電影認識了某壹類殘障人群,了解了他們的生活日常。
“雖然商業電影壹定是以盈利為目的,可能會將聽障在內的殘障群體弱化或者作為壹種隱喻的符號。但是不能借此而壹味否認這類型電影,只要不過分,聾人群體並不介意壹定程度上被商品化、市場化,因為只有這樣,才能讓這種客觀存在的生活方式被更多人關注到。”梁玉音說。她說電影《不說話的愛》上映後,在社會各界力量的支持下,不少聾人朋友借助現場手語翻譯和字幕,第壹次看上了演唱會,現場感受震撼舞台效果。而在此之前,這類文娛活動離他們的生活很遙遠。
“壹方面,看到聽障群體的生活和故事被搬上銀幕,感覺我們的經歷和內心世界得到了社會的看見與尊重,這種‘被代表’的感覺很好,能有效增進公眾對我們的理解。另壹方面,我也會審視電影中的表達是否真實、深刻,是否避免了刻板印象。”浙江省平湖市景興包裝材料有限公司副主任陳良傑說,這類電影是溝通聽障群體與健聽世界的壹座重要橋梁,他樂見並支持更多真實反映聾人群體多樣性的作品出現。
除電影之外,近年來,新壹代的聾人正在用更開放、更多元的方式進行實驗:無聲蹦迪、零分貝街舞、手語文學創作……聾人群體希望能夠借助多樣展示來影響社會現實——聾人,不必是苦難的、勵志的,可以是有趣的、好玩的,可以有更多的生活樣態。
現實之下:手語在消逝
在大銀幕上,手語為電影的戲劇性表達、沖突性呈現增色不少,但是從實際來看,手語使用者正在逐漸減少。
“我知道現在很多人在關注聾人以及手語,但同時我又很清醒地感覺到它在消逝。像是早已出發的流星,只是現在從我們的眼前劃過,這是我現在對手語真正的感覺。”梁玉音說。
陳良傑告訴《華夏時報》記者,據他的觀察,目前手語使用情況是比較復雜的。從社群角度展開,在傳統的聾人社群中,手語依然是主要的交流方式,大家使用得很熟練。但在更廣泛的聽障群體,特別是年輕壹代或後天失聰的聾人社群中,由於成長和教育環境的不同,會標准手語的比例確實不是非常高,更多人會依賴口語、筆談或輔助設備。這導致了壹個現象:手語更像是社群內部的“方言”或特定技能,而非所有聽障人士的必備工具。- 新聞來源於其它媒體,內容不代表本站立場!
-
原文鏈接
原文鏈接:
目前還沒有人發表評論, 大家都在期待您的高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