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日期: 2025-10-14 | 來源: 華夏時報 | 有0人參與評論 | 字體: 小 中 大
手語,是聾人文化的核心和載體,也是身份認同的象征。在現今環境下,是否使用手語,也關乎聾人群體內部的文化認同問題。
胡曉姝曾公開表示,文化是聾人表達身份文化的關鍵途徑,藝術創作、藝術作品能夠讓公眾得到啟蒙,也能夠讓聾人找到主體性。
梁玉音也說,她很希望,也很歡迎電影中多出現壹些手語。科技的進步給聾人帶來很多福利,聾人群體中手語使用者的比例會逐漸降低。但打手語,並非為某壹類人群特有的。手語是壹門語言,壹片廣袤的世界,她希望在公眾樂見形式的傳播助推下,改變以往“聽覺中心主義”的觀念,讓手語可以成為壹種人人可學的語言。
“近年來隨著社群意識的覺醒,學習手語的人似乎又多了起來。”陳良傑在采訪中補充說,他希望有壹天,聾人打手語就像多數人戴眼鏡壹樣,成為壹件自然、平常的事。
責任編輯:周南 主編:文梅- 新聞來源於其它媒體,內容不代表本站立場!
-
原文鏈接
原文鏈接:
目前還沒有人發表評論, 大家都在期待您的高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