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_NEWSDATE: 2025-10-16 | News by: 个人记忆库 | 有0人参与评论 | _FONTSIZE: _FONT_SMALL _FONT_MEDIUM _FONT_LARGE
总结一下,应该是中国官方推荐的人获奖了,就是正确的;否则,就是利用诺奖反华,是一大发明。
当然也有意外之喜,比如屠呦呦,连中国的院士都不是,结果还获奖了。
这说明了什么?说明中国的院士水平远高于诺奖。
以此观之,中国人获不获诺奖,确实没有任何意义;日本人获了奖,只需要放出胡锡进就能解决:都发钱等于不发钱,多拿奖等于没拿奖。
而且,这也能证明,中国的科研体制,不但优于西方,也优于东方的日本。
为此,我们的媒体,现在已经很担心日本科研的未来了。
早在10年前的2015年,参考报就刊文称《日本诺奖惊人背后深藏危机》。担心日本人过于追求诺奖,反而丢了初心、忘了使命。
公公们操心君上的身体,当然不是没有道理的,这体现了对全人类命运的担当。
对于有人借机攻击中国的科技体制,我认同这篇文章的观点:一些别有用心者之所以热衷于用诺奖数量来「敲打」中国,只是为了通过这种简单对比,论证中国体制「不适合」创新,从而否定中国的发展道路,为「西方优越论」添加注脚。
完全认可,我国的体制,包括但不限于科技和整体道路,不但优于西方,也优于历史上任何时期,因此,要不要改革、怎么改、何时改,都要自己掌握节奏。
至于他们西方那一套做法,都是历史文件,不具备现实意义。
说到这里,我要严肃批评钱学森。
2005年,94岁的钱学森对温总说:「现在中国没有完全发展起来,一个重要原因是没有一所大学能够按照培养科学技术发明创造人才的模式去办学,没有自己独特的、创新的东西,老是‘冒’不出杰出人才。这是很大的问题。」
这个被称为「钱学森之问」的话题,我认为存在很大问题。
中国没有完全发展起来这个前提就错了,完全无视遥遥领先的发展成就。
没有一所大学能够按照培养科学技术发明创造人才的模式去办学,这是攻击我国的教育体制。
没有自己独特的、创新的东西,这是攻击我国的科技体制。
老是「冒」不出杰出人才,这是攻击我国的人才制度。
这么一看,「钱学森之问」几乎完全符合这家媒体包藏祸心的定性。
可能要过问一下钱老所在的组织,此人平时表现怎么样。- 新闻来源于其它媒体,内容不代表本站立场!
-
原文链接
原文链接:
目前还没有人发表评论, 大家都在期待您的高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