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_NEWSDATE: 2025-10-16 | News by: 南风窗 | 有0人参与评论 | _FONTSIZE: _FONT_SMALL _FONT_MEDIUM _FONT_LARGE
基特韦附近的中金属浸出扎比亚矿业尾矿坝的决口/图源:视觉中国
在城市人口比例已经超过40%的基特韦,同样不在少数的,还有那些以不法手段盗矿,再通过黑市交易转卖的偷矿者。
盐财经通过查询往昔当地报道留意到,自中资企业进入赞比亚铜矿业市场后,一直以来,这些灰色群体抢劫、滋扰中企,甚至发生冲突的治安事件,时有见诸报端。
可以说,关于就业率的民意不满、警匪之间的对峙、地下交易的兴盛……各项挑战相互交织在赞比亚的铜矿头顶,也让中国矿产企业远赴非洲海外投资的高风险,在其中逐渐得到显现。
至少,对于这次的事件主角谦比希铜矿,防渗膜等作业材料被盗是酿就悲剧的直接原因之一,事故同样是过往种种潜在危险因素爆发的结果。
值得注意的是,在今年4月下旬时,中国有色矿业披露了一份《2024年度环境、社会和公司治理(ESG)报告》,对相关污染排放防治、安全管理体系等已提出风险预案,文件提到,赞比亚地区的洪涝灾害可能会破坏采矿设备和基础设施,要通过挖掘截水沟、使用潜水泵排水等方式应对;针对尾矿库,公司还要求各附属子公司常态化开展环保风险排查工作,密切监测周边土壤状况,确保不会出现污染问题。
并非出于苛责,面对垮塌过的矿区,既然工作计划和目标都已提出,除了在信息透明化方面需要反思之外,为落实这些措施,企业还需做得更多。
而另一边,中企矿业公司在海外遭遇“盗采”“抢劫”或其他类型事故,并非孤立。
去年,紫金矿业就发布公告称,公司位于哥伦比亚的金矿遭当地黑帮挖洞盗采,数量难以统计,一度登上热搜;
今年7月,另一家中资矿企在津巴布韦的矿产,也遭当地团伙抢劫。
需要认识到,当出现意外和事故,在事发国家其他别有用意的投资参与方造势操纵下,来自中国的投资者将有概率会被重新定义,被误解为资源掠夺者,进而削弱整体中资企业在海外的信任基础。
是故,中资矿企汲取到更为宝贵的教训在于,如何将环境风险、社会风险和法律风险等方面考虑在内,建立严格明确的投资风险评估制度,保证尾矿坝安全和生态恢复完全达标,是维护自身信誉和形象、规避赔偿和停产等损失的关键工作组成部分。
赞比亚基特韦附近的中金铜矿采矿区入口/图源:视觉中国
这也折射出,在中资企业出海,特别是能源矿企在海外开拓发展这一重要课题之下,该行业高度依赖大量劳动力,投资方通常面临着远超事前评估的复杂状况和多变形势,不能掉以轻心。
以谦比希铜矿尾矿为例。今年8月,美国驻赞比亚大使馆就发出健康警示,对该地区“水源与土壤的广泛污染”表示关切,还下令撤离其位于铜带地区最大城市基特韦及周边地区的工作人员。
尽管其后,赞比亚政府发言人对此回应称,事故目前对公共健康已无严重影响,并表示,“今天没有必要按下‘恐慌按钮’来惊动全国及国际社会”,但无疑,关于事故的走向和后续整治重点,国际社会的关注焦点都落在了涉及高额赔偿金的集体诉讼上了。- 新闻来源于其它媒体,内容不代表本站立场!
-
原文链接
原文链接:
目前还没有人发表评论, 大家都在期待您的高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