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日期: 2025-10-16 | 來源: 觀察者網 | 有0人參與評論 | 字體: 小 中 大
近日,壹位北京公園裡的大爺火了。
面對路人,他語出驚人:“錢學森之後就是我”、“我搞軌道計算”、“我是(軌道)優化的祖師爺”。而最讓人愣住的是下壹句:“《空間武器軌道設計》這本書,就是我寫的。”有網友說,乍壹聽以為是大忽悠,仔細壹聽原來真是祖師爺。這位看似平常的老人,正是航天領域的泰斗趙瑞安,壹位從中國運載火箭技術研究院走出的科學家。在金庸的武俠世界裡,他就是那位深藏不露的“掃地僧”——表面平凡,實則身懷經天緯地之才。
“話癆大爺”原來真的是航天泰斗
趙老從事的軌道計算和軌道優化可不簡單。因為這背後牽出的,是壹個常被公眾忽略卻至關重要的問題:太空武器和深空探測的根本基礎是什麼?九叁閱兵時,紅旗-19、紅旗-29亮相,全場轟動,大家問得最多的是:導彈有多長?多粗?能打多高?這些問題熱鬧,卻抓不到本質。大氣層內,飛行器看空氣動力學;大氣層外,航天器看的是軌道設計。只有把這條脈絡看清楚,才能理解中國這些年在太空探索上的真功夫。
中國的“太空加油機”,注意機械臂,可以在軌道上捕獲衛星。
軌道計算:從“東風1號”到驚艷世界
如果說空氣動力學是飛機的根基,那麼軌道動力學就是空間武器的根基。中國在這條路上的積累並非壹蹴而就,其脈絡清晰地體現在能力的兩次飛躍上:從追求“算得准”的絕對軌道,到掌握“玩得轉”的相對軌道。
最初的起點是地對地導彈。上世紀伍六拾年代,第壹代科研人員在錢學森的率領下,紙筆間反復推算拋物線,為的是讓“東風1號”導彈在數百公裡外擊中目標。這種會算賬的硬功夫,為軌道計算打下了地基。趙瑞安這樣的科學家,正是從那個時代走出來,將導彈曲線的數學經驗,升華為(专题)太空軌道設計的底層算法。
中國軌道計算第壹次驚艷世界,是2007年的反衛星試驗。外行看的是中國發射壹枚導彈擊毀了壹顆退役的氣象衛星,內行看的是算術的勝利。攔截的關鍵在於精確計算兩個高速運動目標的軌道,並讓它們在預定的時間、預定的空間點上交匯。這次成功,標志著中國對絕對軌道的預測與設計能力已達到極高精度。
而技術的深化,則體現在將軌道計算應用於更復雜的場景,其核心從“絕對軌道”走向“相對軌道”。
“上帝之杖”試驗的本質,是高超音速再入體軌道設計的勝利。美國渲染的太空轟炸概念,號稱壹發可毀壹座城,其核心技術難點之壹,在於重型金屬棒從太空再入大氣層時,會面臨極端的氣動、熱效應,其軌道是壹個復雜的動力學過程。
美國畫的餅中國給做出來了,中國團隊通過試驗進行驗證,讓鎢棒以超高速度精准命中目標點,並與理論彈坑數據高度吻合——這不光證明了中國在復雜環境下的軌道精確模擬、預測與重構能力,還證明了美國的不靠譜:壹根140公斤的鎢棒從天而降,其直徑為0.11米、長度0.84米,以4650米/秒的速度砸向砂石地面。結果呢?留下的只是壹個深3.0米、直徑4.6米的拋物形彈坑,換算能量,大致相當於幾百公斤TNT的爆炸威力,頂多相當於大口徑火炮射擊,跟毀滅城市不沾邊。- 新聞來源於其它媒體,內容不代表本站立場!
-
原文鏈接
原文鏈接:
目前還沒有人發表評論, 大家都在期待您的高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