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日期: 2025-10-17 | 来源: 虎嗅APP | 有0人参与评论 | 字体: 小 中 大
这些事件的共同逻辑是:“锚”不是算法或资产本身,而是人是否相信它能兑现。虽然稳定币的名字中有“稳定”,但真正支撑它的是信任。
回看历史,无论是金本位还是稳定币,稳定都依赖于一个简单承诺:“我随时能按约定比例换回真实资产。”
只要人们相信这一承诺,货币就能流通;一旦怀疑兑现能力,系统就会迎来挤兑。金本位的崩溃如此,稳定币的脱锚亦然。
当下的主流稳定币风险,可以概括为三道拷问:
第一,储备可否信任?
稳定币的根基在于“1:1 储备”承诺。可现实中,这些储备的真实性、构成和流动性常被质疑。Tether过去声称完全由现金支撑,后被发现大量持有商票和债券;USDC则暴露出单一银行风险。
即便储备充足,若资产配置集中或缺乏审计披露,也可能在极端情况下引发挤兑。换言之,稳定币的“币值稳定”,其实建立在一层脆弱的信任叠加上。
第二,监管是否接纳?
稳定币的崛起挑战了主权货币体系。它既是创新支付工具,也可能被视为“影子银行”。一旦在跨境结算或资产流动中规模过大,就会触碰央行货币发行的底线。
美国和欧盟正推动《稳定币监管法案》以收编风险,但在此之前,稳定币仍处在监管真空地带——既不完全属于加密资产,也不是传统金融产品。这种“灰色地带”,恰是风险滋生的温床。
第三,是否会引发系统性危机?
稳定币发行方通常将储备资金投入短期美债,以追求安全与收益。但当恐慌来临,赎回潮会迫使他们大量抛售国债以换取现金,这可能扰动整个短债市场,触发连锁反应。
2022年UST崩盘造成DeFi生态连锁清算,足以证明:在高杠杆的链上金融体系里,“币的稳定性”早已不是孤立事件,而是系统性风险的潜在起点。
这三问的背后,实质上是一个更深层的问题:谁来定义货币的信任边界?
在金本位时代,信任由黄金保证;在美元体系中,信任由国家信用保证;而在稳定币时代,信任似乎被“算法+储备资产”重新包装,却依旧无法逃脱对信心的依赖。
USDe的脱锚事件,也揭示出这样的真相:不论是储备型还是算法型,信任始终是稳定币的最终锚点;模型可以被优化,但极端行情考验的是制度、流动性与信任承载能力。
对市场参与者、交易所、项目方乃至监管者而言,信任的稳定性始终是底层变量。- 新闻来源于其它媒体,内容不代表本站立场!
-
原文链接
原文链接:
目前还没有人发表评论, 大家都在期待您的高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