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日期: 2025-10-18 | 来源: 一点资讯 | 有0人参与评论 | 专栏: 杨振宁 | 字体: 小 中 大
两人早年在西南联大有过师生缘分,后来在美国重逢,顺理成章结婚成家。
1951年,大儿子杨光诺出生;1958年,二儿子杨光宇出生;1961年,又迎来了小女儿杨又礼。
这三个孩子都出生在美国,从小在学术氛围里长大。
家里的书架上堆满论文、稿纸和实验设备。
但杨振宁从没要求他们继承自己的专业。
他一直强调的一句话是:不要复制父母的人生。
大儿子杨光诺喜欢鼓捣电子设备。
小时候,家里电视机坏了,他总喜欢拆开来研究。
12岁生日时,杨振宁送他一台打孔计算机。
这成了他走进计算机领域的起点。
后来杨光诺考入密歇根大学,主修计算机,拿了博士。
成名后,他是最早做量子算法应用的科研人之一,还参与了谷歌的量子项目。
杨光诺研究的方向,虽不是物理,但仍与科学最前沿有关。
二儿子杨光宇性子不同,从小爱看天文图谱和搞化学实验。
小时候,他在自家车库里搭了个简易实验室,搞得一团糟,杨振宁没责怪,反而请了天文学家来辅导他。
大学选了化学,毕业后在美国一家化工企业做研究。
闲暇时,他还建了“沙漠之鹰”天文台,观测彗星轨道,还提供数据给NASA。
杨光宇还做了一件很实用的事:把化学实验搬到线上,做了个面向中学生的“虚拟实验室”。
这事被好几家科学教育杂志报道过,说是真正让科学触手可及。
小女儿杨又礼是家里年龄最小的,也是最懂事的。
她从小就愿意照顾别人。
家里人感冒了,她帮端水,量体温,什么都愿意做。
上大学时,杨又礼毫不犹豫选了医学。
毕业后加入了“无国界医生”组织,去了世界上最危险的地方——刚果、叙利亚、南苏丹……
2014年西非爆发埃博拉疫情,她带队进隔离区,72小时救回143人。
她能用七种语言与不同国家的患者沟通。
《时代》周刊在当年用一句话评价她的团队:“死神面前的最后一道防线。”
杨振宁的三个孩子,一个搞计算机,一个研究天文与化学,一个成为了医生。
他们没有一个人继承杨振宁的物理道路,但他们都走出了自己的精彩。
有人说他们“没有继承”,但或许,更应该说他们“没有重复”。
杨振宁给了他们的,不是一条预设的路,而自由的底气。
3
2003年,杨振宁的原配妻子杜致礼因病去世。
这段婚姻维持了53年,平淡而深情。
第二年,杨振宁宣布再婚,对象是比他小54岁的翁帆。
当时舆论爆炸了。有媒体直接写标题:“82岁娶28岁?”
但谁都没想到,这段婚姻会维持整整21年。- 新闻来源于其它媒体,内容不代表本站立场!
-
原文链接
原文链接:
目前还没有人发表评论, 大家都在期待您的高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