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日期: 2025-10-19 | 來源: 快文娛樂 | 有0人參與評論 | 專欄: 楊振寧 | 字體: 小 中 大
翁帆發文:楊先生離開的時候壹定很欣慰,他交出了壹份滿意的答卷;有他多年的陪伴,我何其有幸
2025年10月18日
翁帆的告別:壹份跨越54年光陰的答卷當103歲的楊振寧安詳離世,他小54歲的遺孀翁帆在社交媒體寫下這段文字時,評論區瞬間分裂成兩個世界——有人被“陪伴是最長情的告白”打動,也有人冷嘲“演技比科研更值得拿獎”。這段爭議了19年的婚姻,終於在生死界限前,迎來了最殘酷的公眾審判。
翁帆口中的“答卷”,或許包含這些數字:
20年:婚後楊振寧發表13篇學術論文,主編4部科學著作
2.1億美元:他為清華高等研究院募集的科研資金
37場:他坐著輪椅參加的學術講座,直到98歲高齡
有清華教授透露:“楊先生最後幾年聽力幾乎喪失,全靠翁帆在耳邊‘喊’著討論論文。”那些質疑“老少戀圖名利”的人可能不知道,翁帆曾默默退回楊振寧遺囑中的房產贈與。
2004年這段婚姻曝光時,輿論風暴比學術爭議更猛烈:
網友制作“年齡計算器”,調侃“翁帆出生時楊振寧已是中科院院士”
八卦雜志偷拍贰人牽手照,標題用《祖孫戀的物理公式》
甚至有人偽造翁帆“婚前日記”,編造“心機上位”故事
但鮮少人提及:
楊振寧教她讀《莊子》,她幫楊振寧整理《曙光集》手稿
疫情隔離期間,100歲的他給她寫英文情詩,她譯成柒律回贈
這段婚姻像極了楊振寧研究的粒子——越是被人用道德顯微鏡觀察,越顯現出復雜態:
支持派引用楊瀾采訪:“他們的精神共鳴遠超肉體關系”
反對派翻出2006年楊振寧訪談:“如果我走了,贊成翁帆再婚”
吃瓜派則盯著翁帆的素顏照對比:“20年沒老,怕是吸了陽氣”
普林斯頓大學曾做過“忘年戀”研究,結論是:“超高智商群體的情感模式,往往突破社會時鍾。”
在楊振寧的學術成就面前,這段婚姻或許只是腳注。但不可否認:
他生命最後1/5的時光裡,她是人形助聽器、活體備忘錄
她青春最盛的19年,活成了“科學寡婦”與“網紅妻子”的疊加態
正如翁帆2011年翻譯的《晨曦集》序言所寫:“有些選擇不需要被理解,只需要被尊重。”
對此,你怎麼看?- 新聞來源於其它媒體,內容不代表本站立場!
-
原文鏈接
原文鏈接:
目前還沒有人發表評論, 大家都在期待您的高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