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日期: 2025-10-19 | 來源: 讀懂財經 | 有0人參與評論 | 字體: 小 中 大
02越來越低的投入產出比
壹門生意能不能做,最樸素的辦法就是算賬。雞娃經濟崩盤最直接的原因和投資回報率有關。
如果計算“雞娃成本”和“投資回報率”,會發現這大概率是壹筆賠錢的買賣。
根據《中國生育成本報告2022版》估算,全國家庭0-17歲孩子的養育成本平均為48.5萬元。上海以102.6萬的成本勇奪第壹,北京則以96.9萬緊隨其後。
如果在把選擇讀高昂學費的私立學校,上幾萬塊培訓班的典型雞娃家庭單拎出來,那雞娃成本還會提高壹個量級。
但即使是按包含普通育娃與雞娃結合的整體樣本,雞娃也是壹個性價比極低的生意。
按2024屆本科生畢業半年後平均月收入6199元,與全國平均48.5萬的養育成本算起來,孩子也要不吃不喝工作近柒年才回本。
更嚴重的是,雞娃還出現了投入與回報倒掛的情況。
在金融業降薪、互聯網大廠紅利消退、風投也變得越來越謹慎後。絕大部分普通企業對性價比、實用性的招聘需求已經大於高學歷的招聘需求。
如今已經出現了碩博畢業生找工作比本科更難,本科生甚至不如專科生的情況。
智聯招聘發布的壹份《大學生就業力調研報告》顯示,大專就業率56.6%,比碩博還要高12.2個百分點。
另據麥可思研究報告顯示,2024屆本科生畢業半年後平均月收入為6199元。專業較好的高職生,畢業半年後也差不多能達到這樣的收入水平。
而在現實生活中,竟然出現了鄭州鐵道技術學院推出“本升專”的魔幻新聞。
走不通的不只是普通高考這條路,另辟蹊徑的出國留學、藝考等雞娃回報也大幅下降。
就拿藝考來說,今年各省藝考報名人數普遍大幅下滑,部分省份降幅甚至高達40%。
原因不難找到,正如某演員曾公開揭露的行業真相:中國99.5% 的演員生存狀況艱難,即便連續工作18 小時,收入也極低,還不如送外賣的收入穩定。
往後看,雞娃回報還會降低,2005年全國本科招生數是230萬,現在已經上升到450萬,在結合企業境況,從最樸素的供需關系上也能看到雞娃已經成了“中產買安慰。”
雞娃投資回報率的降低,又是時代起伏的壹條縮影。
03制造雞娃的土壤不在了
放眼世界,雞娃經濟從來不可持續。
就拿文化相近的東亞鄰居日本(专题)來說。日本是雞娃鼻祖,90年代之前日本經濟高速發展,催生了大量的工作機會,只要畢業於名牌大學,就意味著高薪厚職。
於是,日本家長們不惜壹切代價雞娃,“肆當伍落”是流行的口號——你睡4個小時能上好大學,睡5個小時就會落榜。
但1991年,隨著日本經濟泡沫破裂,企業開始大規模裁員,學歷貶值拉開序幕。1995年至2000年,日本大學生的就業率從80%驟降至55%。家長們的雞娃夢,也由此徹底碎了。
逐漸地,日本開始進入“寬松教育”的改革,縮減上課時間,取消快慢班,不允許公布學生成績和排名……今天,日本已經不雞娃了,最新的壹屆大學畢業生,就業率高達98%。
日本雞娃現象的消失,本質是經濟周期的映射。
日本戰後的經濟騰飛讓“投資行為”擁有相對高的回報率。
但90年代後,日本“失去的叁拾年”開始,經濟下行會拉低“再投資”行為的回報率,宏觀的轉向也會影響個體的心態:當收獲的承諾不再兌現,耕耘也就失去了意義。
彼時彼刻,恰如此時此刻。
中國自加入世貿後,連續爆發大風口,從最早的外企,到後來的通信,房地產,互聯網,電商,自媒體,以及現在的AI。
新產業的發展確實讓高學歷的人收獲了紅利,踩對步點的高學歷年輕人,幾年就能壹線買房。讀書改變命運在那時實現了具象,於是家長加大投入,搞起了雞娃競賽。
但經濟增長並非線性上升,壹旦抵達某個周期內的天花板,增長就會從做電梯變成爬樓梯。
近年來,我國GDP增長率基本穩定在5%左右,那種僅憑個人“拼壹把” 就能實現“階層跨越” 的時代,早已壹去不復返。
如果家長沒意識到過去的成功更多源於時代機遇的饋贈,反而壹味要求孩子復制甚至超越“前雞娃”的人生軌跡,期望大概率落空。- 新聞來源於其它媒體,內容不代表本站立場!
-
原文鏈接
原文鏈接:
目前還沒有人發表評論, 大家都在期待您的高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