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日期: 2025-10-19 | 來源: 智谷趨勢 | 有0人參與評論 | 字體: 小 中 大
不過在2019年4月,國家出台的《降低社會保險費率綜合方案》中,明確了各省應以本省全口徑城鎮單位就業人員平均工資的60%和300%,分別作為社保繳費基數的下限和上限 。
這就相當於,過去繳費基數比例低於國家標准的省份,需要補上過去的“欠賬”。
還是以漲幅最快的北京為例:
在2016至2018年間,北京市養老保險繳費基數的下限是按照上壹年度社平工資的40%來設定的。隨後,這壹比例在2019年提高到了46%,2020年進壹步上升至52%,並在2021年達到了60%。
可以說,社會平均工資逐年上漲以及繳費比例的連續上調,共同助推了北京社保繳費基數的快速上漲。
如今,絕大多數省市的社保繳費基數都已經和國家標准壹致,接下來社保費用的調整,將回歸與社會平均工資直接掛鉤:
社會平均工資增長得快,那麼社保費用就會漲得快;
反之則會放緩,“零增長”甚至“負增長”也完全有可能發生。
03
不過,從現實因素看,社會繳費基數(特別是下限)也確實有些“漲不動”了。
這主要是因為,在社會繳費“合規化”中,不同群體、不同類型的企業感受到的壓力是不同的。低收入群體和私營企業,往往對社保成本上升的水溫更為敏感。
這並不難理解。
假設在北京工作的張叁的工資是5000元/月,而公司壹直按照最低標准為他繳納社保。由於北京近伍年社保繳費基數連續上漲,企業每月為張叁繳納的社保費用將從939.4元上漲至1773.5元。
而這部分增加的支出,企業多半會轉移到張叁身上上。由於張叁的月收入沒有達到北京社保繳費基數下限,帶給張叁最直接的感受就是:
到手工資變少了,而且下降比例相當大。
許多人沒有意識到,社保本來就是打工人“預期收入”的壹部分。而企業的用工成本,是由市場平均利潤決定的,不會因為社保基數上漲而發生改變。
特別是2024年,國內多個省份非私營、私營單位平均工資漲幅相較此前兩年出現了較大程度下滑,有部分省份甚至出現了負增長。但相比而言,私營企業工資增速的承壓普遍比非私營單位嚴重。
而《晚點LatePost》在對26 個典型城市的最低工資、私營企業平均工資和最低社保基數進行研究發現:
大多數城市按最低工資招聘的崗位,需要以翻倍甚至3倍的基數繳納社保;
哈爾濱、呼和浩特、包頭等市私企平均工資和最低社保基數基本持平;
鶴崗的私企平均工資甚至低於社保最低基數;
這其實是壹個值得警惕的信號:
當前許多行業、企業利潤空間不足,難以再負擔社保支出的繼續上漲了。
如果社保的合規成本過重,不排除有企業會采取另辟蹊徑的手段:比如多雇傭幾個不交社保的老年人;更大力度推動“機器換人”,等等。
這些恐怕都不是打工人想要看到的解法。
04
壹個國家的養老問題,從來沒有簡單答案。放眼世界其它國家對社保制度的探索,基本都是在“公平性”和“可持續性”之間做出權衡和取舍。- 新聞來源於其它媒體,內容不代表本站立場!
-
原文鏈接
原文鏈接:
目前還沒有人發表評論, 大家都在期待您的高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