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日期: 2025-10-19 | 來源: 上報 | 有0人參與評論 | 字體: 小 中 大
國民黨若想重新找回未來,必須回答壹個核心問題:它還有能力說服年輕人相信“中華民國”這個詞,不只是懷舊,而是壹種有未來的政治語言嗎?
如果答案是“否”,那麼這個黨將持續下沉,最終被媒體結構與資本權力徹底吞噬。
伍、未來的叁條路:回歸、調和、或重塑
第壹條路,是回歸台灣的再整合。
這意味著重建黨內制度與價值,使反共與主權意識不只是象征,而成為行動綱領。 唯有將“中華民國”的理念延伸到當代議題──氣候正義、科技倫理、社會平權──它才有可能重新獲得世代認同。 否則,它只是過去的影子。
第贰條路,是擁抱媒體資本與親中調和。
這條路或許短期內能贏得選舉,卻會讓黨徹底喪失意識形態的根。 當政治依附於媒體敘事,黨的存在就成為壹場持續的“輿情劇場”:它能制造情緒,但無法制造信任。
第叁條路,是走向聯盟化的再造。
讓國民黨不再是封閉政黨,而是壹個跨世代、跨意識形態的“中華民國聯盟”:結合地方行動者、公民團體與年輕世代,以多元議題重新定義“國家”。 這樣的政治想象或許遙遠,但卻是唯壹能讓國民黨重新嵌入公民社會的途徑。
鄭麗文的崛起,表面上是壹場個人勝利,但更深層的,是整個野百合世代的分裂。 (張哲偉攝)
六、在歷史的廢墟上尋找未來
野百合的故事,從來不是浪漫的民主童話,而是壹場未完成的試驗。 鄭麗文的崛起、國民黨的迷失、中天的關台、媒體的再生──這些事件的表面差異,其實都指向同壹個問題:當理想成為權力語言的壹部分,我們還能相信政治嗎?
或許答案不在政黨,而在世代。 壹個新的政治世代,正在學會在廢墟裡重建語言,學會在算法之外發聲。 他們未必反共,也未必親中; 他們追求的是更誠實的自我定位——在全球化的夾縫裡,為台灣尋找壹個既不被吞噬、也不自我遺忘的位置。
如果國民黨無法理解這壹點,它終將成為歷史的注腳。 但若它能從鄭麗文現象中學到什麼──那或許是:在這個意識碎裂的時代,權力不再屬於最會喊口號的人,而屬於那些仍願意記得“初衷”的少數者。
而歷史的下壹頁,仍然等待那樣的人,拾回被遺棄的旗幟。- 新聞來源於其它媒體,內容不代表本站立場!
-
原文鏈接
原文鏈接:
目前還沒有人發表評論, 大家都在期待您的高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