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日期: 2025-10-20 | 来源: 环球网 | 有0人参与评论 | 字体: 小 中 大
相较之下,国内以PACK换电为代表的模块化技术路线,正开辟出更贴合内河航运特性的发展路径,形成对国际主流方案的差异化补充。上述专家表示,国际方案为远洋及枢纽港运输提供了规模化范本,而以PACK换电为代表的国内创新,则精准破解了内河航运的转型难题,为全球内陆水运的绿色变革提供了可复制的“中国路径”。
内河航运动力进入新阶段
“‘河豚蔚蓝01’的成功下水标志着‘全球内河新一代航运系统’进入了实质性落地阶段,重新定义了水运物流的发展方式。”郑天保向《环球时报》记者介绍。
此外,该突破还将带动万亿级产业集群发展。据悉,船舶产业链覆盖国民经济20个大类,与汽车产业高度协同。沿江汽车产业集群城市可快速转型船舶配套基地,预计到2028年,换电设备制造市场规模将达1200亿元,智能控制系统将带动芯片、传感器产业发展。嫁接中国新能源汽车、锂电池、光伏出口优势,内河新能源船舶有望成为出口“新三样”后的新增长极。
上述业内专家对《环球时报》记者表示,水运“高铁”核心突破在于将电池单元小型化,通过换电车实现船电动态补给,无需依赖固定码头的重型设施,完美适配我国长江、京杭运河等内河航道“小码头、多节点”的分布特点。目前该技术已实现高度自动化自主换电,较国际同类方案进一步提升了作业效率与安全性,解决了传统内河船舶“充电难、等待久”的痛点。这种“低基建依赖”的技术特性,正加速推动内河船舶向新能源变革进程。
郑天保认为,“河豚蔚蓝01”采用纯电动力,实现零碳排放,随着内河绿色船舶的示范应用,叠加国家老旧营运船舶“报废更新”政策的刺激,预计到2028年,内河新能源船舶的存量渗透率将快速提升至30%以上,显着减少对传统燃油的依赖,显着降低水运碳排放。这不仅促进船舶本身碳减排,更将赋能社会物流全链路减碳。- 新闻来源于其它媒体,内容不代表本站立场!
-
原文链接
原文链接:
目前还没有人发表评论, 大家都在期待您的高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