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日期: 2025-10-21 | 来源: 中国新闻周刊 | 有0人参与评论 | 字体: 小 中 大
也有部分国内本科毕业生,将目光投向海外的职业学校。2015年,蓝悦从江西一所二本院校会计专业毕业后,在跨境电商领域先后从事人事、产品经理工作,并于2023年申请了瑞典一所职业学校的数据分析专业。“我对欧洲的各个职业学校、应用技术类大学和教育体系进行了提前了解,个人比较认可。”蓝悦表示。
多位受访学生告诉《中国新闻周刊》,做出“回炉”的决定并不容易。“对我来说,一方面是面子关,周围的同学不是考研就是找工作,我要退回去读技校,会被人说本科白读;另一方面是风险关,万一花了时间金钱出来还是找不到工作怎么办?”王筱坦言。
“一开始我也不乐意,在技校我都不说自己是本科生。”林蓓蕾说,但毕竟面子不能当饭吃。杨萌选择“回炉”时也面临着家人的不解。“家人会说我,原来在银行的客服工作是正式编制,好好的去学什么烘焙。”但杨萌清楚地知道,“当时每一天都想辞职”。
“我觉得在年轻的时候可以多尝试,学过烘焙还可以去面包店做甜品。至少自己在学的过程中是开心的。”她对《中国新闻周刊》表示。
“拆解式教学”
多位“回炉”学生的描述中,相比于本科教育,技校的培养计划主要围绕实践展开。
技校上学时,杨萌每天上午五六点就会起床,一天要站着做4款产品,法棍、布里奥、可颂等均有涉猎。做烘焙时全程不能看手机,中途只有20分钟的吃饭时间,晚上回到家就七八点了。“那段时间还是挺辛苦的,每天为了做完产品时间都很赶。”杨萌回忆。
贾睿在技校的一天通常会这样度过:上午和下午各有三小时课程,中间休息两个半小时。操作主要采用“模拟+实操”的形式,首先使用仿真软件在计算机上将流程过一遍,然后才能去机床上加工。除此之外,还会学习画图建模、金属材料特质等相应知识。
相较于一路接受职业教育培养的学生,许多“回炉”学生一开始往往会面临难上手的困境。山西冶金技师学院数控加工专业老师张爱兵告诉《中国新闻周刊》,学校会针对学生的不同层次和需求,定制专属培养方案,基本可以做到“一人一方案”。根据定制课表,其中,实操课程大概占80%的比例,后期还会定期举行座谈会,追踪培养方案的实施情况,确保每位“回炉”学生都能适应技校的教学节奏。
孙磊介绍,针对“回炉”大学生,学校专门开设了为期8个月的短期课程。在缩减教学周期的情况下减少了通识课程的比例,避免重复教授与本科教学相同的内容。学校主要采用“拆解式教学”的方法,购买元器件供“回炉”学生自己接线组装,从而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元器件相关理论。同时,学校还会采用“倒推式教学”的思路,通过挑选工业现场的经典案例,设置一些故障,让学生去设计解决方案。除了授课培训,学校还会指导学生考取就业所需的职业技能证书。8个月课程结束后,学校会为学生颁发结业证。
经过短期技能培训,“回炉”学生的就业情况如何?
《中国新闻周刊》了解到,许多职校与企业都建立了校企合作关系,能直接帮助学生对接就业。“每逢毕业季都会有不同企业进校宣讲和招聘,如果学生不满意,我们会再给他推荐其他企业。”孙磊表示。张爱兵也提到,从学校毕业的“回炉”学生,找到对口工作的概率超过90%。
令张爱兵印象深刻的是七八年前,一位从东北大学金融专业毕业的本科生因就业困难选择“回炉”,来学校学习数控加工专业。学校为该生定制了培养方案,经过半年的技能训练,最终学生入职了与学校合作紧密的一家航天企业操作多轴机床。“现在工作很稳定。”
部分本科所学专业与“回炉”专业相同的学生,“回炉”接受技能培训后,能相对容易地找到满意工作。孙磊所负责的电气自动化专业每年都有本科期间也学相同专业的学生,“他们来了以后就能深切感受到,这里所学的内容跟他们在大学所学完全不一样”。
华东师范大学职业教育与成人教育研究所教授匡瑛指出,一些本科与职校开设的专业名称虽然一致,但实际内涵有所不同。职校在教学过程中要“打通最后一公里”,把本科毕业生已学过的经典理论与现代企业需要解决的实际问题结合起来,精准化对接岗位的需求。
如果本科毕业生能通过“回炉”获得更好的就业去向,是否应在高考填报志愿时直接选择职业教育?对此,王筱依旧肯定本科所学内容的价值:“知识是根基,手艺是工具,没有根基的工具用不长久。”
匡瑛认为,这会为大家提供一个重新思考的契机。随着高等教育毛入学率的不断提升,“考上大学”已脱离了既往观念中的精英含义。对于许多人来说,受教育的最终目的是找到理想的就业岗位,而职业教育因产教融合的不断完善能够提供体面的就业保障。因此,能给求学者一个生涯发展的机会,本身就是未来选择最重要的吸引力。- 新闻来源于其它媒体,内容不代表本站立场!
-
原文链接
原文链接:
目前还没有人发表评论, 大家都在期待您的高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