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日期: 2025-10-21 | 来源: 中国新闻周刊 | 有0人参与评论 | 字体: 小 中 大
她以上海市“中考分流”实践为例进一步解释。“最初很多家长都不愿意选择中职学校,但因为上海做了许多中高贯通、中本贯通尝试,孩子不用高考就可以直接进入对口的本科学校拿本科学位,现在也越来越多家长愿意选择这条路。我觉得这是过渡阶段的震荡,后续慢慢会有更多人接受。”
“我觉得这是一种理性回归,现在的就业市场越来越务实,不再单纯‘唯文凭论’,而是更看重解决问题的能力。”王筱说。孙磊也提到,“回炉”更应该被视为教育观念的转型,并非简单的学历降级。
“未来在高考这个节点,学生会更加清晰地认识自己:我想要什么,未来想成为什么样的人。”匡瑛说。
“高校应适时调整人才培养方案”
依据广州市公用事业技师学院的公开信息,9月16日,该校举行2025年高校起点预备技师班开学典礼,这是该校面向高校毕业生在全省率先开设的预备技师培养项目,标志着该校在技能人才培养模式上实现创新突破。
近年来,各地与大学毕业生“回炉”相关的政策文件也在相继出台。今年7月,浙江省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厅等20部门联合发文,支持技工院校面向未就业大学生开设全日制预备技师(技师)班,纳入技工院校年度招生计划。支持职业院校面向大学生群体定制技能培训班,引导大学生利用寒暑假、双休日等假期时间开展技能培训。广东省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厅提出,面向本科或研究生毕业生提供一年制技师培养。
匡瑛分析称,广东省开展的一年制技师培养释放出多种信号。其一,是我国高技能人才的短缺。2024年5月,中国教育科学研究院发布的数据显示,2023年我国教育强国指数居全球第21位,是十年来进步最快的国家。但同时,高技能人才占技能人才比例是衡量技能强国的重要指标,当前我国的这一指标占比在30%左右,仍落后于德国、日本等制造业强国。一年制技师培养计划的出台或能填补相应的人才结构短缺。
其二,从整个教育系统的角度看,一年制技师培养也是职普融通趋势的又一体现。通过职业教育和普通教育在人才培养方面优势的相互叠加,使学校培养出来的人才更符合企业需求。
孙诚表示,当前的技师培养在实战和实操方面有天然优势,但由于未来岗位需求变化速度快,还需在职业资格认证等方面做好保障。
对于仍在观望是否“回炉”的本科毕业生,王筱建议,首先需要明确目标,不要跟风。事先想清楚自己是想跨行业还是弥补特定技能,靶向性更强,效果更好。其次要放下身段,学校老师有十几年的实操经验,车间师傅有解决千奇百怪故障的窍门,这些都是真学问,沉下心学才是硬道理。
蓝悦告诉《中国新闻周刊》,自己选择去瑞典读职业学校的原因之一是海外环境对职业教育更为包容。“我感受到的是周边人会尊重、支持你的选择。我的房东已50岁了,他会跟我说他身边有个朋友跟他一样的年纪,明年也打算去职校‘回炉’。这对于他们来说是很稀松平常的一件事。”
“未来职业教育的人才培养应是以相对弹性灵活的小单元制,以微课程微证书的方式来实现。比如有人已在企业中工作了,他想换工作,可以通过学习一些理论模块或者其他职业的单元,从而换取另外一个职业的资格证书。这在许多欧美国家已经实现了。”匡瑛表示。孙诚也提到,未来职业教育应进一步深化学习成果转换互认,在课程设计中采用模块式教学,搭建“学分银行”。
山西冶金技师学院智能产业学院老师张建辉表示,未来学校会对现有课程进行持续升级改造,采用“订单式培养”、与企业共建实习基地等方式,使“回炉”学生更好与企业对接,真正掌握“毕业即就业”所需的操作能力。
“更重要的是从源头开始规划,而不是毕业时发现难就业了再通过‘回炉’的方式去弥补。”对于越来越多大学毕业生选择“回炉”,匡瑛认为相应高校也应适时反思并调整人才培养方案,如在教学设计中加入更多实训环节,与职校合作,从而使学生能在既定的学程中掌握用人单位所需的专业技能。
(文中王筱、林蓓蕾、柴祺、贾睿、杨萌、蓝悦均为化名)
作者:胡可欣
编辑:杜玮- 新闻来源于其它媒体,内容不代表本站立场!
-
原文链接
原文链接:
目前还没有人发表评论, 大家都在期待您的高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