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_NEWSDATE: 2025-10-23 | News by: 人物 | 有0人参与评论 | _FONTSIZE: _FONT_SMALL _FONT_MEDIUM _FONT_LARGE

王苏嘉和伙伴们走访的61栋建筑的分布图
2025年4月到6月,王苏嘉一直在「腿儿」学校。她把学校分成很多个小模块,每天换着食堂吃饭,然后把周围几栋楼都跑一下。调研没什么高深的技巧,就是一栋楼一栋楼去看,保洁员到底在哪里休息。
一开始王苏嘉也没什么经验,每进到一栋建筑里,先去看看厕所,厕所找不到,就开始沿着楼层找保洁员休息处。跑多了她也知道了,保洁员能够休息的地方其实很有限,厕所以及厕所周围的小房间,楼梯间的夹角,一些设备间,比如弱电间和配电室,实在找不到,她也会悄悄跟着一位保洁员,看看TA最终去哪休息。
王苏嘉很少和保洁员交谈。一个是不希望影响对方工作,占用对方休息时间。更重要的原因是,她曾经看过一篇新闻报道,一位女生因为关心商场的保洁员,和对方沟通后感到不平,向商场提出保洁员需要休息室的倡议,结果保洁员反而被商场批评了,连原来休息的地方都没有了。王苏嘉很担心类似的情况出现,干脆就悄悄调研。
在电话那头,她对《人物》说,她每次出去调研都感觉自己「有点鬼鬼祟祟的」,进入自己不熟悉的楼宇,很怕被保安看到自己一直在东张西望找东西,如果真遇到保安询问,她想好的万能理由是,「我是建筑学院的,在做一个设计」,说到这里,她笑了,「真的,有时候我觉得自己好像315晚会上暗访某工厂的记者」。
两个月的时间过后,王苏嘉和小伙伴们最终做出了一份完整的调研报告,名字就叫《清华大学保洁人员休息室调研报告》。TA们很谦虚地注明,这是一篇不严谨不学术的调研报告,但调研报告的封面,是60多位保洁员休息处的图拼在一起,这也足以看出这份调研报告的用心和扎实。
61栋建筑物,调研小组的成员们全部拍摄了详细的照片,并且制作了可视化表格,设置了三个评价指标,并在每个评价指标下设好、中、差三个等级。王苏嘉是建筑学出身,对于空间的评价指标很熟悉,TA们设定的3个评价指标分别为——空间隐私:是个人的还是公共的;设施配置:有没有座椅、插座等;环境品质:通风、采光、卫生条件如何。
TA们将每一栋楼具体的休息处情况、信息都做了注明:建华楼倚着保洁车休息是阿姨们的常态;舜德楼甚至连水杯也没有地方放,只能放在窗台上;文西楼楼梯下放了两把小马扎, 旁边就是垃圾箱 ;FIT楼女厕所的通道位置,窗台比较宽,阿姨平时就会坐在这里休息······调研结果是,在61栋建筑中,仅有15处可以称之为事实上的保洁休息室。
整个调研过程中,最让王苏嘉感到意外的是,越是装修很新的大楼,保洁员反而更无处休息,因为「它没有犄角旮旯的地方」。比如经管学院的新楼建华楼,2022年开始启用,获得过「中国钢结构金奖」、「三星级绿色建筑设计标识证书」,在王苏嘉的预想里,里面应该会有比较好、比较宽敞的保洁员休息室,「结果它的情况却是相反的,保洁员完全没有地方休息,这种反差给我很大震撼」。
王苏嘉说,像学校里面一些比较旧的楼,空间利用没有那么极致,保洁员反而可以DIY出一个自己的休息空间,但在新大楼里面,如果本身设计上没有一个保洁员休息的空间,TA们几乎没有DIY的可能性,大多数时候,只能倚着保洁车休息一下,或者坐在马桶上休息。而更重要的是,新建的大楼,对于环境的要求更高,每个地方都需要整整洁洁、干干净净、一尘不染,地板反光——这也就需要保洁员更勤勉地工作。
- 新闻来源于其它媒体,内容不代表本站立场!
 
 - 
原文链接
原文链接:
 
目前还没有人发表评论, 大家都在期待您的高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