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_NEWSDATE: 2025-10-23 | News by: 人物 | 有0人参与评论 | _FONTSIZE: _FONT_SMALL _FONT_MEDIUM _FONT_LARGE

图源公众号华政后勤ECUPL-HQ
几种声音
在王苏嘉第一次发帖关注保洁员休息室问题时,清华大学就有老师主动联系她,表示学校会关注并跟进这件事。等她和小伙伴们做完田野调查,发出那份调查报告时,她已经毕业离校,因此也不太了解学校的后续行动。
在王苏嘉的调研报告里,她反复提到过一个词,是「愧疚」。
作为一位建筑从业者,她深知建筑设计在保洁员休息权的问题中扮演了很重要的角色。这让她反思了自己的建筑设计观,「我们做设计一直在说要看到人的需求,但保洁员也是使用建筑维护建筑的人,却一直被我们忽略了」。
她还提到一个细节,一次,她遇到一位阿姨,问了一句对方平时在哪里休息,没想到阿姨以为她想找地方休息,很热情地把她带到女厕里自己日常休息的椅子边,还让她不要有顾虑,坐着休息就行。这件事让王苏嘉很受触动,那一刻,保洁员不再是面目模糊的人——「她并不是一个工具人,她真的是一个活生生的个体,在我们的这栋楼里,她需要被看到,我们需要对她有一些人性的关怀,因为她也是这样关怀我的」。
调查报告完成后,王苏嘉还把其中的一部分发在了社交网络上,引发了热烈的讨论,她也因此听到了很多和这件事相关的声音,都很有意味。很多人看她是学生,以为她是00后,认为只有年轻的学生才会这样理想主义。
王苏嘉出生于1989年,工作了9年之后离了婚,又回到学校去读研。她是一个啄木鸟型的人,很较真,在淘宝买到一本盗版书,还会想着和对方打官司。她很珍惜自己身上还有这样想做点什么的冲动,这次为保洁员倡议,很多都是在校大学生,她很能理解,之前她工作的时候,每天都很疲惫,「真的很难关心别人,你连自己都不关心了,你还有力气关心别人吗?」她很庆幸自己在学生时代还有余力去关心身边的人,而不是「给自己找了一个借口去什么都不做」。
社交平台上的所有反馈中,她印象很深的还有一位保洁公司的中层,王苏嘉能感受到对方很想为保洁员做些什么,才会对她的研究这么感兴趣,对方找她聊了很多,比如保洁员的薪资问题,工作时长问题,她们都意识到,保洁员需要的可能不单单是休息室,还有很多劳动保障和薪酬待遇的问题。
书写了《我的母亲做保洁》的张小满也曾写过:保洁工作的关键问题是过劳和控制,很多保洁员从入职开始就没休过一天假。一个时刻保持干净的超级城市背后,是一群人的过劳。
王苏嘉理解也部分认同这种观点,「保洁员有没有休息室,可能有的阿姨她并不在乎,因为她忙到根本就没有时间休息。那她的工作量、工作时长是不是和她的薪资相匹配?学校里面其他人,包括物业也好、学生也好,对待他们的态度可能方方面面都构成了他们工作体验的一部分」。但在她看来,为保洁员争取一间休息室,和为这个群体争取更多的劳动保障和权益,并不相悖,而关注到休息室本身,也是看见保洁员群体的开始。
「我们并不能因为他有没有休息室这一点好像并不是问题的关键,或者单独关注它也不能改善什么,那我们就什么都不做。我也是做了一点以后慢慢发觉到,还有其他方面的问题。很多时候我们会这样,给自己找一个借口什么都不做。」王苏嘉说。
将调查报告公开发布后不久,王苏嘉就得到了一个好消息,一位学妹告诉她,清华大学建筑学院的茶水间中,保洁员们已经有了可以吃饭、稍作休息的空间。她也不知道这件事情是否和自己的发声有关,但看到这一点点的改善,会让她意识到,现状是有机会改变的,「我们做的事情总归是有一点意义的」。- 新闻来源于其它媒体,内容不代表本站立场!
 
 - 
原文链接
原文链接:
 
目前还没有人发表评论, 大家都在期待您的高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