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_NEWSDATE: 2025-10-23 | News by: 新京报 | 有0人参与评论 | _FONTSIZE: _FONT_SMALL _FONT_MEDIUM _FONT_LARGE
众所周知,是人就逃不过被“地域黑”。放眼全国,没有哪个省份不曾被贴上刻板印象的标签,而河南似乎从古至今都是“地域黑”中的显眼包。
早在春秋战国时期,位于今天河南地区的宋国和郑国就常常被“黑”。宋国人的“揠苗助长”“守株待兔”“智子疑邻”,郑国人的“郑人买履”“买椟还珠”,至今仍是人们耳熟能详的寓言。这些故事之所以流传甚广,成为宋人、郑人“愚蠢顽固”的证明,并非出于巧合。周灭商后,为方便监视,将部分殷商贵族迁至洛邑(今洛阳)附近。此后商纣王的长兄微子启被分封到商丘(今商丘市)并建立宋国,周王特准其用天子礼乐祭祀商朝祖先,这就造成了宋国在文化上的不合群。加上其国力长期较弱,到战国中期被灭,由此便逐渐成为被诸子百家群嘲的对象。
商丘古城。商丘旧为宋国首都。(图/商丘市文化广电和旅游局)
到了近代,河南因地处黄泛区,天灾不断,又是兵家必争之地,战事频繁,因此造成人口大量外迁。灾民逃到外地,便给外人留下了河南穷苦的印象。改革开放后,在“农业大省”的定位下,许多人将河南与农业联系在一起。而后随着早期贴吧、微博的兴起,许多带着籍贯“指名道姓”的负面报道广为流传,以至于在网上出现了这样的顺口溜:“十个河南九个骗,总部设在驻马店。”驻马店的一名年轻人告诉记者,这句话是自己“从小听到大”的。
70后河南人吴裕曾在西藏工作,他回忆起2010年某天,甲方总经理和人闲聊,当时有好几位河南老乡在场。“经理说他(20世纪)80年代去洛阳出差,钱包被偷了,裤子还被割出一个大口子,所以他对河南人印象不好。”
对于这种笑话,在场的人大多付之一笑,只有吴裕耿直地接话:“河南人大部分是好的。”对此,总经理只是轻描淡写地说:“小吴就是好人。”众人又继续说笑。这种以个体经历轻率定义整个群体的“地图炮”行为,恰恰是地域偏见最普遍的表现形式。
自然而然地,河南话也与刻板印象挂钩。在电影《失恋33天》中,一位傍上大款的美女有一口嗲嗲的台湾腔,被形容“普通话说得特别好,没人听得出她是河南人”;而在2017年北京卫视春晚的小品《取钱》里,演员郭冬临操着河南口音行骗,也让不少河南网友觉得被冒犯,甚至有律师提出诉讼,要求编剧道歉。
2017年北京春晚小品《取钱》中,电诈分子以河南口音来电的相关片段。
单纯玩梗也许并不可怕,但在严重的刻板印象下频频玩梗,就颇有几分火上浇油的意味。最终的结果,便是加深了现实中的偏见和歧视。2018年前后,一些知名公司的HR在招聘时竟提出诸如“原则上不要来自黄泛区的人员或东北人士”“今后尽量先把河南人过滤掉”的要求,相关截图流传到社交媒体上,引发了相当大的争议。
90后河南女生刘元在上海工作。前阵子,她和同事聊起西贝的“预制菜事件”,当提到胖东来创始人于东来为西贝发声时,有同事便随口说出了关于河南民风不好的话。刘元解释了一番,见仍说服不了同事,便决定不再坚持。“这不是经常(遇到)嘛,不被歧视才会觉得稀奇。我只能自己做好(工作),让他们觉得河南人不是那样的。”- 新闻来源于其它媒体,内容不代表本站立场!
 
 - 
原文链接
原文链接:
 
目前还没有人发表评论, 大家都在期待您的高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