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日期: 2025-10-26 | 来源: 新智元 | 有0人参与评论 | 专栏: 加州 | 字体: 小 中 大
xAI称这些被裁掉的「通用AI训练师」岗位将由各领域的「AI专家」取代,公司将把聊天机器人的训练转向更专业的方向。
一时间,曾追求大规模人工标注数据的AI公司自身开始用更智能的AI手段取代人工,让人不胜唏嘘。
AI创业公司的调整有的源于战略聚焦,有的则是出于生存压力。
旧金山的对话式AI初创公司Gupshup在年内进行了两轮裁员:4月先砍掉约200人,10月又传出再裁至少100人的消息,累计影响近半数员工。
尽管背靠老虎环球基金等投资方、估值一度达到14亿美元,这家公司仍不得不精简团队以改善效率、提升盈利能力,同时一边筹备上市。
另一家主打AI代码生成的湾区创业公司Windsurf,在被Cognition公司收购后不久也裁撤了30人,并为剩下的200人提供自愿离职买断方案。
这家曾被传是OpenAI和谷歌争相收购的明星团队,最终却因收购后核心人才出走、新东家更看重知识产权等原因而人心动荡,裁员几成定局。
由此可见,在资本与巨头夹击下,再光鲜的AI创业公司也可能被迫通过裁员求生。
传统行业与新创企业无一幸免的寒意值得注意的是,裁员浪潮超越了纯软件和互联网领域,波及传统行业的科技部门和跨界科技企业。
今年3月,美国连锁咖啡巨头星巴克宣布裁撤1100名技术员工,转而将部分技术职能外包给第三方。
一家卖咖啡的公司也积累了庞大的技术团队,这次调整既是成本考量,也反映出当数字化转型进入新阶段,部分内部IT岗位正在被更高效的外部服务或AI工具取代。
汽车行业同样感受到了凉意:通用汽车(GM)在底特律电动车工厂裁员200人,归因于电动车市场增速放缓;
电动车新秀Rivian更是三度裁员,继6月和9月合计裁减近300人后,10月又宣布削减600职位(约占员工的4%),以应对行业补贴政策变化和需求降温。
就连一向稳健的英特尔(Intel)也不再讳言要「瘦身过冬」,这家芯片巨头在4月一口气宣布未来将裁减多达20%的员工(约21000人),重点针对其代工服务部门,以削减成本并专注AI芯片制造。
同样在4月,德国工业巨头西门子(Siemens)表示将全球裁员约5600人,主要集中在自动化和电动车充电相关业务,以提升竞争力。
硅谷的独角兽们亦在重新审视增长与盈利的平衡。
共享出行平台Turo在取消IPO计划后决定裁员150人以加强财务韧性;
企业协作软件公司Smartsheet则在被私有化收购后旋即裁掉逾120人,迎接管理层调整;
企业人力资源平台Workday一反常态地裁减了1750名员工(占8.5%),尽管近年业绩稳健,却选择未雨绸缪压缩开支。
一度风光无限的自动驾驶公司Cruise在经历数起安全事故和监管重压后,最终选择解散一半员工并关闭运营,残存资产被母公司通用汽车收编。
这个曾被视为未来出行希望的团队以如此戏剧性的方式落幕,让无数科技从业者陷入对前景的复杂思考。
人的代价与希望「AI革命」的两面当我们梳理这一年波澜壮阔的裁员事件,不难发现一条贯穿始终的主线:AI正深刻地改变着硅谷和全球科技产业的人才版图。
在许多企业高管眼中,AI意味着效率、创新和竞争力,意味着可以用更少的人做更多的事。
然而,对于被裁掉的员工来说,AI则意味着岗位被取代、前景充满不确定性。
斯坦福大学经济学家埃里克·布林约尔松(Erik Brynjolfsson)一语道破其中悖论:
人工智能的发展总是同时伴随着工作岗位的毁灭和创造。
在科技公司里,这两种现象正同时发生——基层岗位的需求在下降,而对AI专家等高技能人才的需求却在飙升。
2025年的硅谷裁员潮,正是这一「创造与毁灭」图景的真实写照。
一方面,人工智能帮助企业「消灭」了许多重复性、支持性的岗位:客服人员、测试工程师、市场运营、甚至写手和设计师都在AI自动化的冲击下面临生存压力。
今年5月,美国教育科技公司Chegg因为众多学生转向ChatGPT等AI工具,业务受挫,不得不裁员逾200人,占总员工数22%;- 新闻来源于其它媒体,内容不代表本站立场!
-
原文链接
原文链接:
目前还没有人发表评论, 大家都在期待您的高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