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_NEWSDATE: 2025-10-28 | News by: 南方周末 | 有0人参与评论 | _FONTSIZE: _FONT_SMALL _FONT_MEDIUM _FONT_LARGE
2018年的广州,湿热得让叶孜喘不过气。
凌晨三点,叶孜又一次惊醒。黑暗中,他摸到脖子右侧那个小小的硬块,最近好像开始“长大”,像一颗突然苏醒的种子,不痛不痒,却让人不安。
与此同时,头痛、耳鸣的症状出现得愈加频繁,擤鼻涕还有血丝,让他再也无法用“只是熬夜太多”的理由说服自己。网络搜索的结果触目惊心——“与鼻咽癌的症状高度吻合”。在家人“早点去看看”的劝导下,几天前,叶孜终于走进了医院。
看着医生开具的长长的检查单,叶孜的心一点点沉了下去,“检查得太细了”。
等待结果的那一周,每个夜晚都变得格外漫长。他总是像这样突然醒来,但又不断安慰自己:“万一是良性的呢?”然而,七天后,摆在叶孜面前的,是一份“确诊鼻咽癌Ⅳ B期”的通知。
在中国南方,这样的故事并不罕见。
鼻咽癌这种起源于鼻咽部黏膜上皮的恶性肿瘤,是一种典型的“地域性癌症”。全球每年约13万新发病例中,近半数来自中国[1];而两广、福建等华南地区更是高发区[2]。
“广东癌”这个别称,道尽了鼻咽癌的地域特性。研究表明,南方高发这一特性,与南方湿热的气候、咸腊饮食习惯、EB病毒感染、基因遗传、人种等多重因素密切相关[3]。
早期鼻咽癌患者治疗后五年生存率可超过95%[4]。但令人扼腕的是,80%的患者初诊时已如叶孜一样属局部晚期[5]。
这是因为鼻咽癌常起源于咽隐窝,这个部位在临床上比较隐蔽,且患者可能长期无症状。认知的错位更是让其确诊困难,许多人甚至等到出现七大典型信号——回吸性血痰、单侧鼻塞、耳鸣、听力下降、持续头痛、面部麻木或复视时,仍误以为是鼻炎或颈椎病。
鼻咽癌早期症状容易与普通鼻炎、感冒混淆,导致延误治疗。(视觉中国/图)
确诊后的很长一段时间,叶孜都很懊恼:“怎么会这么倒霉?为什么不早一点去检查……”三十多岁的年纪,房贷、孩子、父母养老——这些责任像潮水般涌来,让他夜不能寐。
而他不知道的是,这场无声的风暴,才刚刚开始。
困在治疗“空白区”
2022年下半年,CT影像上再次出现了那个熟悉的“幽灵”。
肺部第二次发现的结节刚刚通过化疗及消融疗法清除,半年后的复查却显示,新的结节已在消融疤痕旁悄然萌生。“第二次转移治疗后,我就担心会控制不住。”叶孜的声音因多次放疗变得嘶哑,语气中满是疲惫。
担忧成了现实。
从初次确诊到第三次转移,他已经接受了三种不同类型的化疗,累计十八期疗程。初次化疗进行到第三期时,剧烈的副作用至今记忆犹新——“坐着也不舒服,躺着也不行,完全没有胃口,吃东西会吐”。六个疗程的放化疗结束后,他虚弱到无法坐起,体重骤降十多斤。
比副作用更让人绝望的,是治疗的路越走越窄。
“如果继续使用同类药物,身体可能产生耐药性,不仅治疗效果不佳,还可能对免疫系统造成更大的伤害。”在中山大学肿瘤防治中心(以下简称“中肿”)的诊室里,叶孜的主治医生,也是科主任导师的张力教授提醒道。
面对身体的透支与潜在的耐药风险,叶孜选择暂时“鸣金收兵”,回家调养。然而半年后,复查报告上再次扩大的阴影,迫使他重新踏上求医之路。但这一次,还能用什么药?
数百公里外,萧朴面临着同样的困境。
当他走进福建省肿瘤医院时,双侧颈部已经因淋巴结肿大而异常凸起,“一个脖子堪比两个粗”。因为“不痛不痒”,这个变化被长期忽视,直到首诊即确诊鼻咽癌晚期。- 新闻来源于其它媒体,内容不代表本站立场!
-
原文链接
原文链接:
目前还没有人发表评论, 大家都在期待您的高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