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_NEWSDATE: 2025-10-29 | News by: 真实人物采访 | 有0人参与评论 | _FONTSIZE: _FONT_SMALL _FONT_MEDIUM _FONT_LARGE
大家看到我落落大方,不卑不亢,而且态度真诚、愿意吃苦,都纷纷掏钱买报纸表示支持。
当时的报纸利润很高,一份报纸进价2毛钱,卖5毛钱。一天里几趟公交车下来,我能卖出200到300份,收入就有了60到90元,比很多穿街走巷的卖得都多。
父亲曾经对我说:“那些认真努力的人,是不会被生活逼到死角的,因为他们总能发现很多‘门路’。”
大四那年,我的确又发现一个赚钱的“门路”——翻译。
学校里很多学生发论文、投外企简历,老师评职称、考研、做项目,相关的翻译需求很多,大家都是找翻译公司翻译。
我觉得“肥水不流外人田”,这个活我可以干。于是拉了几个同学合伙成立了一个翻译社团。
(我的英语竞赛获奖证书)
服务自己的老师和学生很便捷,但也因此变成了人情生意。
有的同学不愿意付钱,我不好意思收,面对老师,我更不好意思收。偶尔收取的翻译费,还够不上支付合伙人工资。没多久,翻译社就解散了。
世界上最会做生意的犹太人认为,生意就是生意,不要掺杂个人感情。多年以后,我才明白这个道理。
大四那年,我到新东方兼职担任英语老师。看到学校收学员挺赚钱的,然后就拉了一帮老师出去自己创业,可后来又被现实啪啪打脸。
我们几个老师只懂授课,不懂招生门道,两个月的暑假班只招到了不到10个人,成本都没收回,这次创业又失败了。
(2009年大学毕业,校长授予学位证书)
在知名平台当英语老师,觉得自己很牛掰,可离开了平台,什么都不是。
错把平台当人脉,这是我在创业路上遇到的又一个坑。
经过多次兼职和创业,我发现,人一定要有自己的核心竞争力。我决定把英语作为自己的突破点,找到自己的核心竞争力。
2009年,我来到义乌的一个袜业工厂,当时有一个针对大学生下基层锻炼的培养方向。
在流水线上当工人,两班倒,12个小时站着干活。干了一个月后,我实在顶不住,向主管申请转岗,到了外贸部。
可是,那会儿又恰好赶上了外贸走下坡路的时候,订单很少,一个月的工资才1000多元。
我继承了父亲未雨绸缪的基因,潜在危机已经降临,我主动提出了离职。- 新闻来源于其它媒体,内容不代表本站立场!
-
原文链接
原文链接:
目前还没有人发表评论, 大家都在期待您的高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