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日期: 2025-10-30 | 來源: BBC中文網 | 有0人參與評論 | 字體: 小 中 大
圖像來源,NICK ASPINWALL,馬納比的消防局是眾多在2016年地震中存活下來的竹制建築之壹。
竹子的莖幹(竹杆,中空直立的部分)重量輕,可減輕建築物的總質量。
研究顯示,竹子的延展性不僅能抵御強風,也能吸收地震沖擊。
夏爾瑪表示:“建築物在地震中會移動,我們只是希望能控制它移動的程度。”
英國建築顧問公司奧雅納(Arup)結構工程師塞巴斯蒂安·卡明斯基(Sebastian Kaminski)表示,地震後對馬納比省1,200多棟建築的調查發現,整體而言,鋼筋混凝土建築的損壞程度高於木造與竹造建築。
他有份參與相關調查,並指出某些城鎮則呈相反趨勢,地震後的數據仍需謹慎解讀。
以此次為例,數據是在地震發生數周後才收集,當時已有許多建築被拆除。
目前,由國際竹藤組織與西班牙國際發展合作署於2021年啟動的壹項計劃,已在曼塔所在的馬納比省建造了數百棟新的竹屋,並指導馬納比大學約200名學生竹建築技術,包括竹材處理與面板組裝等。
哈科梅·埃斯特雷拉表示,建造壹棟兩房住宅的成本不到2萬美元(約14,900英鎊),與傳統建材建造的房屋成本相當。
他說:“我們有句話:這是智者的木材。”
他形容竹子“可再生、永續,對市場的沖擊也小。”
這些新建築靈感來自壹種名為巴哈雷克(bahareque)的傳統建築法,即以竹編網為骨架,再覆以濕潤的壤土層,英文稱為“wattle and daub”(編竹夾泥牆)。
改變游戲規則
研究人員從本世紀初開始認真研究竹子。
1999年,哥倫比亞中西部咖啡產區發生芮氏規模6.2地震,觀察人士注意到,傳統巴哈雷克建築的保存率似乎高於以磚塊與水泥等砌體材料建造的建築。
“那場地震改變了壹切。”菲律賓馬尼拉“Base Bahay基金會”總經理路易斯·費利佩·洛佩茲(Luis Felipe Lopez)說。
該基金會致力於開發與建造竹制住宅。“政府很清楚地看到,這些巴哈雷克房屋救了很多人。”
出生於受災地區的洛佩茲當時正撰寫結構工程學論文,他發現關於竹子結構特性的研究極為稀少。
他指出,全球建築法規多半是根據美國與歐洲工程師數百年的研究制定的,而這些工程師“壹輩子可能都沒見過竹子”。
而全球南方國家則“直接復制了北方的建築法規”。
圖像來源,BASE BAHAY,菲律賓八打雁省(Batangas) 壹座用竹子建造的辦公大樓
這場地震促使哥倫比亞政府邀請包括洛佩茲在內的專家,研究用於巴哈雷克建築的本地竹種——瓜多竹(Guadua)的特性。
根據2002年的研究成果,哥倫比亞成為全球首個制定竹建築專屬建築法規的國家。
洛佩茲後來加入2014年成立的“Base Bahay基金會”,該機構致力於建立實驗室,研究竹材的結構表現。
經常遭遇台風與地震的菲律賓成為理想的研究與建築地點。
此時,美國與歐洲的研究人員也開始對主要集中於拉丁美洲的竹材產生濃厚興趣。
“全球北方的大學開始說,等等,這種材料看起來非常有趣,”洛佩茲說,“因為那正是氣候變遷開始成為熱門議題的時候。”- 新聞來源於其它媒體,內容不代表本站立場!
-
原文鏈接
原文鏈接:
目前還沒有人發表評論, 大家都在期待您的高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