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日期: 2025-10-30 | 来源: 中国企业家杂志 | 有0人参与评论 | 专栏: 横店 | 字体: 小 中 大
短剧剧组先是迅速占领了长剧无法填满的影棚,又瓜分了横店13万在册演员。一年时间内,在当地酒店、影视城、摄影棚,每日有近100个短剧剧组同时开机。
但以小博大的暴富神话,还是没挡住新玩家涌入,行业迅速走向内卷。到了2024年,成本全方位抬升,制作费从五六万元一部,飞涨至数十万元甚至数百万元一部。“微短剧内卷,倒逼演员演技提升,拍摄团队精细,后期剪辑优秀。”东阳清影传媒创始人黄裳告诉《中国企业家》。
这种背景下,西安、郑州迅速崛起。交通便捷、人口密集、实地取景资源丰富,一场由“成本控制”驱动的短剧“三国杀”,至今未分胜负。
“横”变“竖”
业内有共识,短剧“挽救”了横店。
据企查查数据,自2018年影视行业开始大调整,几年间有上万家影视公司注销。作为国内第一大影视基地,“寒意”传导到横店更甚。2020年仅过去半年多,就有超过30个剧组暂停或终止拍摄,有的景区甚至没有剧组开工,这在往年不可想象。
2023年6月,怀揣着演员梦,大学刚毕业的郑薇第一次来到横店。在演员公会完成注册,成为“正式演员”之后,被拉进了百人左右的通告群。但蹲守了整整两个月,只接到了10场戏——戏份没台词,大多连脸都看不清。在册演员的薪水每月统一结算,两个月下来,她只拿到不足2000元。这根本不够房租,她只好回了老家。
彼时,名为“小程序短剧”的新物种已悄然入侵,郑薇没有把它当作实现梦想的“捷径”。她无法想象,这场竖屏风暴,将以如此“野蛮”的方式翻新横店。
思维更活泛的刘志则吃到了甜头。当年开春,他从老家湖北来横店打拼,长剧市场难谋生路,他果断选择成为一名为短剧招揽群演的“群头”。
那时,这种小成本短剧在演员圈里被称为“现金戏”,启动资金少,拍摄周期短,不少项目只拍摄一周。剧组招揽群演也不通过演员公会,而是私人渠道,工资日结,很多抢不到通告的群演,只能接拍短剧维持生计。
此前,一个演员只能加一个官方通告群,但“现金群”可以加很多,这就对群头的资源和协调能力有很高的要求。刘志积攒资源的方式是打台球,而且不能去每小时20元的便宜台球厅,要去每小时70元以上的台球厅,才有机会结识到剧组人员。
高茗晗入行更早。2018年入行当场记,赶上过横店的好年景,但“寒冬”之下,她没工作,还生病了,“三四年过得很快,什么都没得到”。直到在一部霸总题材短剧中出演了一个角色,给了她新希望,“我挺感谢短剧的,至少让一批人可以生活下去。”
可是谁都没料到,原本只是救急的“现金戏”,开始产生“暴富神话”——《无双》8天充值破亿元、《哎呀!皇后娘娘来打工》24小时充值破1200万元……
热钱一下子涌入,横店的“齿轮”以一种始料未及的方式重新转动。
“青芒果片场”原本是当地村民的文化活动中心,后来改成了现代剧场地。2023年初,有些短剧剧组找上门,负责人还不太愿意接,因为短剧剧组少,使用时间也短。但春季刚过,来租场地的基本全变成了短剧剧组。
在片场服务中心的白板上,密密麻麻地写着以天为单位的剧组名字。六层楼的拍摄基地被划分出不同场景,六楼是总裁办公室,四楼就是女主的家。下面三层还分布着不同风格的别墅内景,以及医院、宴会厅、咖啡厅等,不用出楼就能拍完所有镜头。
有剧组在楼里连拍57个小时,工作人员眼睛“红得吓人”。超时损失是次要的,长时间的连轴转让片场负责人很担心,“万一发生什么不好的事情,怎么办?”后来不得已设立了高昂的超时费用。
据《证券时报》报道,去年横店接待的长剧剧组为523个,而微短剧剧组达到了惊人的1190个。2025年前7个月,微短剧剧组已超过2300个。
“自适应”
这场短剧风暴,迅速重构了横店的“工业体系”。
“以前拍一部微短剧,只要两三天,许多剧组甚至就拿单反相机拍摄。”东阳德玉影视文化有限公司负责人屠光浩介绍。而到了2024年,成本全方位抬升,短剧制作从五六万元一部,飞涨至数十万元甚至数百万元一部。
短剧剧组迅速被拉升至四五十人规模,而一年前,一般就十余人。用从业者的话说,“三四辆面包车搞定一切。”与此同时,薪资也有了明显增长。除了演员片酬之外,场务、灯光等基础岗位的日均工资较2023年都增加了至少百元。- 新闻来源于其它媒体,内容不代表本站立场!
 
 - 
原文链接
原文链接:
 
目前还没有人发表评论, 大家都在期待您的高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