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日期: 2025-10-31 | 来源: 新周刊 | 有0人参与评论 | 字体: 小 中 大
(图/《西蒙妮》)
创造她的Eline坦言,好莱坞从最初的戒备到如今的主动接触,不过几年时间。AI演员成本更低,行程可控,也不会耍大牌。对于一个陷在预算与罢工双重困境中的行业来说,这样的存在近乎完美。
而演员工会的愤怒多少显得有些复杂,不难理解行业自保的本能反应,可以说无力感还是占了大部分。因为他们清楚地意识到,AI并不是凭空降临的威胁,而是顺理成章的结果。
过去十年,好莱坞早就不是什么技术纯洁主义者了,算法在演员的脸上与套路化剧情走向中留下太多痕迹。Tilly的出现,只是把工业化美学推到了极致。这个行业长久以来的运作逻辑,终于被技术撕开最后的遮羞布。
原来“造星”这件事,真的可以是字面意义上的制造。
我也不想当AI判官
AI火成这样,带来的不只是产业的焦虑,还有观众的疲惫。现在刷短视频、看电影预告片,评论区经常出现一句话:“这是不是AI做的?”
(图/社交媒体截图)
真实还存在吗?真实还重要吗?
当AI生成内容占据了信息流的99%,追问真假的意义似乎已经没那么大。
但答案是,依然重要。
不然OpenAI也不会火速推出去水印服务,顺便再收一波钱。这个操作本身就很有意思——在大部分观众眼中,人工手搓的内容就是比AI生成的来得可信,哪怕两者看起来一模一样,而水印是目前唯一能识别的门槛。
牛津大学研究显示,互联网中AI生成内容已过半。(图/《More Articles Are Now Created by AI Than Humans》)
甚至不少视频将真实发生的离谱事件打上AI水印,而留给网友的则是是否AI生成的争吵,现实和虚拟的界限正在模糊。而真实,已经成了一种可以被明码标价的商品。
- 新闻来源于其它媒体,内容不代表本站立场!
 
 - 
原文链接
原文链接:
 
目前还没有人发表评论, 大家都在期待您的高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