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日期: 2025-10-31 | 來源: 壹讀 | 有0人參與評論 | 字體: 小 中 大
論起地名,不能不服東北人。
有網友發現,東北人起地名,真是有壹套獨特的“語言藝術”,比如“禿頂子山”“擦屁股嶺”“褲襠溝”等,顯得格外接地氣。
圖源:小紅書@卡羅很有1s、@大連老張(已獲授權)
尤其是和其他地方的地名壹對比,東北人的起名藝術更是讓人“大開眼界”。
有成片草原的地方,其他城市叫“長鳥島”“鴛鴦草場”“奇冠頂”,東北人則管他們的草原叫“老禿頂子山”,乍壹聽還以為這地方人煙稀少,也沒什麼植物,光禿禿的,實則這裡草原和樹林相映,景色開闊壯麗。
圖源:小紅書@啊頭木木(已獲授權)
有瀑布和水潭的地方,其他城市叫“九寨溝”“石門峽”“光西瀑布”,東北人呢?管他們的水潭叫“老母豬溝”,這名字看著像是鄉下的豬圈,沒什麼可看的,但是“老母豬溝”有翠綠的水潭,像壹塊翡翠鑲嵌在大地。
有河流濕地的地方,其他地方叫“西溪濕地”“紅海灘濕地”“淥洋湖濕地”,東北人則管他們的濕地叫“老鱉炕”,聽起來像是野生甲魚曬太陽的暖和地方,瞬間把景區意境拉回了農家樂現場,可是實際上,“老鱉炕”水勢平緩,風景優美,充滿了原始的生命力。
就連給森林公園起名也不例外,其他城市叫“金錢松國家森林公園”“風雲嶺森林公園”“黃海森林公園”,東北人要管森林公園叫“幹飯盆”,似乎來了這就只能幹飯,但其實幹飯盆森林公園有盆形大峽谷和滿山楓樹,秋日紅葉更是壹絕,被網友們稱為“東北百慕大”。
圖源:小紅書@DAWN LIN、@曦沫 (已獲授權)
問題來了,為什麼東北地名這麼“簡單粗暴”?
直白的東北地名
這些地名的形成與東北特殊的歷史開發進程密切相關。
根據吉林省社會科學院主辦的《社會科學戰線》發表的壹篇論文,清朝末年,由於關內自然災害頻發以及東北封禁解除,出現了中國近現代史上規模最大、影響最大的移民現象——“闖關東”。
《遼寧民族研究》上發表的壹篇論文對“闖關東”有更詳細的解釋:“闖關東”這壹現象早在明清時期就已出現,前後持續了近叁百年之久。我們今天理解的“闖關東”,狹義上是指清代末期山東、山西、河南等地大量居民,由於自然災害、戰爭等原因,被迫背井離鄉,通過水陸兩種方式,“闖”進關東之地。
此前,東北主要是滿族、蒙古族等少數民族世代生息的家園。彼時他們早已根據自身的語言、生產和生活方式,為山川河流、部落營地起了名字。在漢族移民大規模湧入之後,人們面對這片廣袤陌生的土地,壹個重要任務是快速建立地理認知體系,這就要求人們用自己聽得懂的語言去給這些地方命名。
他們采用各種不同的命名方式:以地形特征命名“歪脖子山”“叁塊石”“大禿頂子”;以動植物分布命名“大母豬溝”“大羊溝”“葫蘆島”;以生活物品命名“褲襠溝”“草棚溝”“幹飯盆”;甚至還有以人的神情命名“嚇壹跳山”“瞪眼嶺”“歡喜嶺”。
圖源:高德地圖App
雖然命名方式各不相同,但是這些名字都有壹個共同點——直白。
比如“大褲襠溝”,有的人可能會起個“分岔河谷”之類的名字,但東北人不搞那些虛的。他們壹看這山溝的形狀,像極了兩條腿分開的褲襠,那就叫“大褲襠溝”,雖然聽起來沒那麼好聽,但極其准確,瞬間就在腦子裡畫出了地形圖。
圖源:蘋果地圖
再比如“甩灣子”。這個“甩”字體現出這裡的路不是普通的“轉彎”,而是借著壹股慣性,猛地壹“甩”。你立刻就能想象到,司機正開著車,在這個急彎處身體隨之傾斜、猛打方向盤的動態場景。壹個“甩”字,把地勢的險峻都凝結在了地名裡。
直白的命名方式,意味著這些“新地名”指代明確,壹聽就懂,可以更好地幫助當時闖關東的人們在這片新土地上定位,開展生產。
對於日常生產和生活交流來說,闖關東時期的地名更加簡潔直白,便於交流,所以不少闖關東時期的地名沿用至今。
還有壹個原因是東北地區有多民族文化的交融積澱,滿語、蒙古語等少數民族語言在東北地區的方言中留下了深刻印記。
《黑龍江社會科學》上發表的壹篇論文指出,東北地區的方言融入了眾多來自少數民族的詞匯,東北方言,尤其是口語詞匯表意准確、詞義豐富、形式靈活、意境獨特, 且能與話語環境渾然成為壹體。而地名,也是方言在地理方面的重要體現。
比如,砬子 (lá zi)壹詞源於滿語,特指陡峭的、聳立的岩石山峰。滿語的“砬子”壹詞,精准地捕捉了險峻、孤立的地貌特征,壹個“砬”字,山的險峻與堅硬質感呼之欲出。
坨子(tuó zi)同樣源於滿語,主要指江河中或沿岸的沙洲、島礁,或是草原上隆起的草甸或沙丘,“坨”在滿語中有“成塊、成堆”的意思,非常貼切地描述了這種地形的形態特征。
泡子 (pāo zi)則源於蒙古語,意為水潭或小湖泊。在沼澤遍布的東北濕地,這種小而淺的水窪極為常見。“泡子”區分於大江大河,它可能季節性盈涸,周邊往往是豐美的草場。
這些看似質樸甚至有點“土”的地名,是刻在大地上的語言化石,承載著這片土地深厚的民族融合史。
地名的“雅”與“俗”
當“詩和遠方”成為經濟產業,地名便不再是單純的地理符號,而是變成了旅游營銷的“第壹印象”,壹場關於地名“雅”與“俗”的討論也悄然上演。
有些人覺得,東北必須得把這些景點的名字給改改。
圖源:小紅書評論區截圖
對於壹些過於直白、方言化的地名,適度調整確實能扭轉大眾的第壹觀感。
而且也確實有壹些地方已經改了名,比如吉林安圖縣的奶頭山村,在9月發布公告,正式更名為“頭山村”。
圖源:微信公眾號 安圖新聞
還有個景區叫“白石砬子”,在旅游宣傳中會被稱為“白石山”。有些其他地方的游客可能並不知道“砬子”的意思,說“白石山”更好讓大眾理解,也更容易吸引游客。
不過,也有壹些網友表示,有些地名其實不用改,接地氣的名字讓人記憶深刻,更是自帶流量。
圖源:小紅書評論區截圖
在信息爆炸的時代,大家看多了精心包裝的地名,“大禿頂子山”這樣接地氣的名字,恰恰保留了壹種原生態的粗糲感。
而且,東北地區也並非都是“俗名”,東北的地名是多元、豐富的,其中本就有不少富含詩意的地名。
比如牡丹江,它並非因種植牡丹而得名,而是源於滿語“穆丹烏拉”,“穆丹”意為彎曲、曲折。漢語在音譯時,巧妙地選用了“牡丹”這壹意象,讓壹條大江的名字瞬間變得優雅。
還有伊春,這座被譽為“林都”的城市,其名源於滿語“伊春”,意為“衣料皮毛”,直觀反映了此地昔日豐饒的物產。這個名字聽起來溫和秀麗,仿佛自帶森林的清新氣息。
不管是雅化還是接地氣的地名,游客真正在乎的並非名字本身,而是旅行中真實的體驗——美麗的風景、合理的花費,才是吸引人的根本。
只要景色動人、物價友好,無論地名雅俗,都會迎來懂得欣賞它的旅人。- 新聞來源於其它媒體,內容不代表本站立場!
-
原文鏈接
原文鏈接:
目前還沒有人發表評論, 大家都在期待您的高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