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日期: 2025-10-31 | 來源: 壹讀 | 有0人參與評論 | 字體: 小 中 大
直白的東北地名
這些地名的形成與東北特殊的歷史開發進程密切相關。
根據吉林省社會科學院主辦的《社會科學戰線》發表的壹篇論文,清朝末年,由於關內自然災害頻發以及東北封禁解除,出現了中國近現代史上規模最大、影響最大的移民現象——“闖關東”。
《遼寧民族研究》上發表的壹篇論文對“闖關東”有更詳細的解釋:“闖關東”這壹現象早在明清時期就已出現,前後持續了近叁百年之久。我們今天理解的“闖關東”,狹義上是指清代末期山東、山西、河南等地大量居民,由於自然災害、戰爭等原因,被迫背井離鄉,通過水陸兩種方式,“闖”進關東之地。
此前,東北主要是滿族、蒙古族等少數民族世代生息的家園。彼時他們早已根據自身的語言、生產和生活方式,為山川河流、部落營地起了名字。在漢族移民大規模湧入之後,人們面對這片廣袤陌生的土地,壹個重要任務是快速建立地理認知體系,這就要求人們用自己聽得懂的語言去給這些地方命名。
他們采用各種不同的命名方式:以地形特征命名“歪脖子山”“叁塊石”“大禿頂子”;以動植物分布命名“大母豬溝”“大羊溝”“葫蘆島”;以生活物品命名“褲襠溝”“草棚溝”“幹飯盆”;甚至還有以人的神情命名“嚇壹跳山”“瞪眼嶺”“歡喜嶺”。
圖源:高德地圖App
雖然命名方式各不相同,但是這些名字都有壹個共同點——直白。
比如“大褲襠溝”,有的人可能會起個“分岔河谷”之類的名字,但東北人不搞那些虛的。他們壹看這山溝的形狀,像極了兩條腿分開的褲襠,那就叫“大褲襠溝”,雖然聽起來沒那麼好聽,但極其准確,瞬間就在腦子裡畫出了地形圖。
圖源:蘋果地圖
再比如“甩灣子”。這個“甩”字體現出這裡的路不是普通的“轉彎”,而是借著壹股慣性,猛地壹“甩”。你立刻就能想象到,司機正開著車,在這個急彎處身體隨之傾斜、猛打方向盤的動態場景。壹個“甩”字,把地勢的險峻都凝結在了地名裡。
直白的命名方式,意味著這些“新地名”指代明確,壹聽就懂,可以更好地幫助當時闖關東的人們在這片新土地上定位,開展生產。
對於日常生產和生活交流來說,闖關東時期的地名更加簡潔直白,便於交流,所以不少闖關東時期的地名沿用至今。
還有壹個原因是東北地區有多民族文化的交融積澱,滿語、蒙古語等少數民族語言在東北地區的方言中留下了深刻印記。- 新聞來源於其它媒體,內容不代表本站立場!
-
原文鏈接
原文鏈接:
目前還沒有人發表評論, 大家都在期待您的高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