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日期: 2025-10-31 | 來源: 壹讀 | 有0人參與評論 | 字體: 小 中 大
《黑龍江社會科學》上發表的壹篇論文指出,東北地區的方言融入了眾多來自少數民族的詞匯,東北方言,尤其是口語詞匯表意准確、詞義豐富、形式靈活、意境獨特, 且能與話語環境渾然成為壹體。而地名,也是方言在地理方面的重要體現。
比如,砬子 (lá zi)壹詞源於滿語,特指陡峭的、聳立的岩石山峰。滿語的“砬子”壹詞,精准地捕捉了險峻、孤立的地貌特征,壹個“砬”字,山的險峻與堅硬質感呼之欲出。
坨子(tuó zi)同樣源於滿語,主要指江河中或沿岸的沙洲、島礁,或是草原上隆起的草甸或沙丘,“坨”在滿語中有“成塊、成堆”的意思,非常貼切地描述了這種地形的形態特征。
泡子 (pāo zi)則源於蒙古語,意為水潭或小湖泊。在沼澤遍布的東北濕地,這種小而淺的水窪極為常見。“泡子”區分於大江大河,它可能季節性盈涸,周邊往往是豐美的草場。
這些看似質樸甚至有點“土”的地名,是刻在大地上的語言化石,承載著這片土地深厚的民族融合史。
地名的“雅”與“俗”
當“詩和遠方”成為經濟產業,地名便不再是單純的地理符號,而是變成了旅游營銷的“第壹印象”,壹場關於地名“雅”與“俗”的討論也悄然上演。
有些人覺得,東北必須得把這些景點的名字給改改。
圖源:小紅書評論區截圖
對於壹些過於直白、方言化的地名,適度調整確實能扭轉大眾的第壹觀感。
而且也確實有壹些地方已經改了名,比如吉林安圖縣的奶頭山村,在9月發布公告,正式更名為“頭山村”。
圖源:微信公眾號 安圖新聞
還有個景區叫“白石砬子”,在旅游宣傳中會被稱為“白石山”。有些其他地方的游客可能並不知道“砬子”的意思,說“白石山”更好讓大眾理解,也更容易吸引游客。
不過,也有壹些網友表示,有些地名其實不用改,接地氣的名字讓人記憶深刻,更是自帶流量。
- 新聞來源於其它媒體,內容不代表本站立場!
-
原文鏈接
原文鏈接:
目前還沒有人發表評論, 大家都在期待您的高見